「一直都控制得不错,也按时用药,为什么会突然恶化,走在路上忽然“断电”身体僵化,动弹不得,到底是怎么回事?」巴金森病恶化的原因很多,其中药效缩短也是一大因素,经过几年的用药,病人很可能面临这样的困扰,在医师评估下,考虑改用新的缓释型药物,能有不错的改善效果,以维持好的生活品质。
病情突然恶化,原因出在那?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神经部蔡崇豪教授表示,巴金森病是中脑黑质部多巴胺神经退化所引起的,病程会缓慢进行,从初期一侧开始出现动作迟缓,肢体颤抖或僵硬,3~5年后另一侧也可能会受到受影响。
巴金森的药物治疗,从1960年代开始使用的左多巴,之后陆续有新药问世,药物能使症状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但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或回复到以往正常状态。
即使正接受药物治疗,但疾病本身会逐年恶化。此外,服用会影响多巴胺系统的药物,或发烧、感染、水喝太少,以及冬天气温下降,都较容易使疾病恶化。年纪大病人不小心头部遭到撞击,引起慢性硬脑膜下出血,也会使病况突然变差。虽然疾病本身的影响速度较慢,但上述之其他因素可能短时间内让病情走下坡。
药物治疗效果时间变短,也是让病人相当困扰的问题,蔡崇豪教授表示,药物治疗四、五年左右,可能面临此问题,例如原来吃左多巴类药物,一天作用的时间很长,现在却缩短到三、四小时以内,生活大受影响,像是外出办事就得在药效消失前赶紧回家,造成极大压力。另外也有多巴胺受体促效剂,能直接作用在多巴胺接受器以达到改善效果,也有针剂方式,5~10分钟就能发挥药效,多用在补足用药时出现的一些空档,例如断电时赶快打一针,很快就能改善。
药效时间变短,突然断电陷困境,缓释型新药助改善
改善类似问题,可考虑使用新的缓释型药物,将标准型以及长效型左旋多巴胺药物合成,既有标准型快速作用的效果,同时也能拉长药物作用的时间。在药效持续作用下,对药效缩短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缓释型新药已于去年十一月纳入健保给付,主要是透过其同时具有标准型药物较快连产生作用及缓释型拉长作用时间的特性而达到治疗效果。
一位巴金森病病患对药物反应一直很不错,但在治疗四、五年后,药效突然缩短到每次只能维持三个多小时,导致每天吃药频率变多,且状况连连,一旦断电,整个身体如冻僵般,双脚好像被磁铁吸住,动弹不得,甚至因此跌倒受伤,医师评估后,加上新一代长效加标准型混合药物,一天吃四次,处于无药效状态大幅减少,病人外出活动更安全也更安心,假如病人生活品质受到太大影响,再考虑使用非药物方法。
运动、水份、睡眠多注意,同时保有好心情
蔡崇豪教授特别强调一个观念,药物对巴金森的控制只占一半,非药物方式也相当重要,尤其是运动,研究发现,运动能促进脑部神经网络的连结,无论走路或家中运动型脚踏车都有帮助。
此外,千万别让心境压垮自己,「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临床发现能接受疾病,保持愉悦心情,会比状况并不严重却整天唉声叹气好得多。水份的补充也不能忽视,脱水会使脑部平衡变差,脑神经机能运转受到影响,心、肾功能正常者,一天至少喝1500c.c.的水,如果怕夜尿,白天可多喝些。
还要注意的是充分睡眠,脑有一定清理垃圾的时间,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尽量睡足七小时。另外要提醒,左旋多巴药物饭前吃效果较好,吃药后避免马上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以免影响药效。
对抗巴金森氏症是条漫长艰辛的路,无论病人或家属,都需要被支持及鼓励,医药不断有新进展,只要积极面对,和医师充分配合,可以让疾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