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先天性聽損(聽力障礙)發生率為0.3%-1%,以國內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灣每年有600-2000個新生兒是無法清晰地聽見聲音的。此族群當中3分之1為雙耳重度或極重度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位嬰幼兒患者相當於全聾狀態,即便使用助聽器也無效。
缺乏外界聲音的刺激,會影響認知發展
在缺乏外界聲音的刺激下,會導致語言學習遲滯,進而影響認知、溝通與社交互動發展。由於聽不到而無法模仿、學習說話,病童不能接受一般教育,這群弱勢族群往後也無法擁有常人的工作以及人際關係,是孩子與家長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聽覺的產生,是透過「耳蝸」將外界的聲波轉換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由腦部接收。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們多為耳蝸失去功能,即便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大也無法有效聽見。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利用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來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
中山附醫團隊施行微創手術逾3年 嘉惠聽損患者
對於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且助聽器效果不彰的患者,人工電子耳為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許多病童的家長擔憂麻醉、手術風險,對於接受治療躊躇不決,甚至錯過了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