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12/8 下午 02:03:42

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類固醇恐懼症」,台灣居全球第三!新選擇不再「類」

(關鍵字: 皮膚 , 類固醇 , 異位性皮膚炎 , 朱家瑜 , 非類固醇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其中近七成為輕、中度患者。然而根據一項跨國研究指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採用類固醇治療而引發的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世界第三。目前已經有非類固醇藥物治療新選擇,突破治療困境!

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其中近七成為輕、中度患者。
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其中近七成為輕、中度患者。

1名年約30歲科技業男性,求學時期確診輕度異位性皮膚炎,在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之下,陸續出現胃痙攣、額頭皮膚變薄等惱人副作用,使他曾經自行斷然停藥,卻又陷入反覆發作、皮膚搔癢的輪迴中。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是導致多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治療順從性不佳的主因,此外,韓國研究發現,六成嬰幼兒時期的異膚症狀將持續到成年期,且若未持續治療將使症狀反覆發作。

臺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則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除可能造成睡眠障礙、焦慮、影響社交及工作表現外,難以忍受的癢感,會導致抓傷和感染的惡性循環。異位性皮膚炎雖難以根治,所幸醫學持續突破,目前已有新型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做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穩定控制、長期治療的新選擇。

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全球第三!副作用疑慮使病患在治療上退避三舍

異位性皮膚炎終身難以根治,多數患者需要接受馬拉松式的治療來控制病情,研究卻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八週後,只有三成病友持續用藥,而導致治療順從性不佳的原因,可能包含忘記用藥、經濟負擔或類固醇恐懼症。江伯倫醫師表示,許多病患經常認為自己治療效果差,甚至要求醫師開立更強效的藥物,進一步問診才發現原來是未按醫囑治療,而導致治療效果打折。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