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女性可以先消除負向的注意力,不只有看到家事分配不均這事,先生即使做的不夠好,仍肯定他的努力及願意分擔的心;另外轉換心境,將自己視為公司的資深員工,挑戰自己要帶領一個技術不成熟的員工,有類似的技巧教另一半或孩子,依照他們特性、專長給予合適的家務訓練,使事情變得趣味化,提供給孩子跳脫傳統的觀念,更生活化的平等教育。胡延薇提醒,雖然因疫情讓生活及工作模式改變,但家人共處時間的增加,考驗著夫妻關係及家庭互動,不妨利用這時間好好商討,及努力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及幸福感。
幫她做好家務分擔,紓解負面情緒才是解決之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發現過多家務及分配不平會對女性造成負面影響,多半是因為社會對性別文化的固著導致。男性做家務就是「多做的」,女性則是「應該做」,這樣的概念產生家事勞務不均,久而久之也是女性不開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在家務上有時只是期待一起分擔的感覺,不見得是要計較家務的多少。
葉雅馨建議,女性首先要做的是主動溝通,把劃分家務的期待明確地表達出來,不要把因做家務事的鬱悶累積在心理,避免怒氣爆發時用語太衝、尖銳或傷人,讓彼此的關係互動變得很糟,在實際家務分擔上反而沒有改善;其次要有漸進式的概念,允許男性在家務有進步的空間,從都沒做進展到做一件,例如倒垃圾,再增加收拾碗盤,或洗碗,或修燈、清潔浴室…等),一步一步來,過程中不吝給予正向的回應,用讚美代替挑剔;最後則在家務執行上作些調整,像是整理家裡一段時間(1、2小時)就外出走15分鐘、坐下來喝杯茶、不被打擾或同時放著音樂…等,提醒自己並非所有的家務都需要馬上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