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來了!媽媽送給孩子最佳的禮物,不是只有玩具,不妨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甚至寶寶聽,能藉聲音的刺激,有益於幼兒未來的身心發展,尤其是語言方面!台北市醫師公會結合台北長庚醫院、馬偕兒童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同拍攝了一系列公益親子共讀示範衛教片,並且將親子共讀分齡影片上網,讓大家有機會上網觀看。
台灣落實親子共讀的家庭只有澳洲的一半,三歲以下幼兒每週會唸四次故事書給幼兒聽的家長不到三成,很多家庭沒有兒童閱讀的習慣,甚至是用3C產品來取代父母的陪伴,因此醫師都應善用專業的角度來協助推廣親子共讀。
透過說故事等聲音的刺激,有益於幼兒未來的身心發展,尤其是語言方面
影片中以分齡解說來建議家長可從出生即展開親子共讀,特別彙整親子共讀的Q&A。嬰幼兒期的親子共讀,並不著重在認知學習,而是透過唸故事書,培養親子互動的感情,避免習慣性的依賴3C(電腦、電視、手機)保姆,減少藍光對視力的損害,沒有互動的機器發出聲音會影響嬰幼兒智能的發展,父母的聲音對於剛出生的寶寶有強大的影響力,透過說故事等聲音的刺激,有益於幼兒未來的身心發展,尤其是語言方面!
台北市醫師公會拍攝了一系列公益親子共讀示範衛教片,可以在診間及候診區播放
台北市醫師公會結合了台北長庚醫院、馬偕兒童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同拍攝了一系列公益親子共讀示範衛教片,由推廣親子共讀多年的兒科醫師們和熱心的家長帶領幼兒示範,讓影片可以在診間及候診區播放,本會印製有衛教單章供索取,或可上該會網站掃描QR code觀看。
「從孩子出生後,即可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已成為許多國家兒科醫療與教育界給嬰幼兒家長的建議,美國自1989開始發展親子共讀活動已有30多年,美國兒科醫學會於2014年將「主動建議家長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
醫師公會建議,仿效美國將親子共讀項目納入國家兒童醫療照護政策
臺灣兒科醫學會也於2016年發表「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聲明稿,推動親子共讀。爰此,醫師公會建議能仿效美國將「主動建議家長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親子共讀項目納入國家兒童醫療照護政策,在嬰兒室就能發送童書給家長,不用再去圖書館或戶政單位領取。
這個系列親子共讀影片是特別醫師公會由專業兒科醫生和熱心家長們拍攝給所有醫生推廣親子共讀活動給家長觀看的。十分感謝醫師們和家長們的努力。
醫師會全聯會邱泰源理事長表示,不只是兒科醫生和家長要積極推廣親子共讀,台灣所有科別的醫師將以病人信賴醫生的專業關係,加入醫界全面推廣親子共讀的活動。醫師公會已印製好海報及名片QR COD,給各醫療院所和幼托教育單位做推廣。醫界和教育界一起推廣親子共讀的活動。
有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證明,學齡前親子共讀,可以讓孩子進入小學時更加順利,並會影響日後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其他孩童的兩倍,讀得越多效果更好,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學習最重要的基本功夫。
醫師呼籲:從出生就開始,就唸故事書給寶寶聽
出生的第一年,大腦發育以語言發展最為迅速。因此醫生建議,盡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從出生就開始。臺灣兒科醫學會鼓勵兒科醫師在每次的健兒門診中,建議提供父母適合不同階段幼兒閱讀的童書及方法,提倡親子共讀。嬰幼兒期的共讀,並不著重在認知學習,而是透過唸故事書,培養親子互動的感情,希望家長能夠從嬰兒期即開始建立親子共讀的習慣,並且至少持續到幼稚園的年紀 。在此,我們建議全國嬰幼兒家長「儘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以下是簡單的共讀原則:
1.從「對話式共讀」開始:大人可以用看圖講故事和自問自答方式,邊講邊觀察寶寶的反應,寶寶的笑容、咬書、拍打、撕書都是喜歡書的表現。
2.找個舒服的地方一起看書:大人的懷裡是孩子聽故事最舒服的位置,床邊的晚安故事,則是安撫孩子入眠的好方法。
3.不需硬性規定時間:嬰幼兒專注力原本就不長,家長不需規定哪個時間一定要共讀,或是要共讀多久。只要大人和孩子都喜歡,即使每次共讀只有五分鐘也可以。
4.由少而多建立閱讀習慣:建議剛開始每星期至少有三天,找個輕鬆的時間抱著寶寶唸故事書,從幾分鐘開始,慢慢延長時間,自然可養成閱讀習慣。
5.不要過度約束孩子:孩子專注力較短,聽故事時可能一下子就分心,只要大人持續用溫暖的聲音朗讀,孩子自然會被吸引回到書裡。
6.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家裡經常有書,常有人閱讀,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親近書、親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