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11/4 下午 03:03:57

6成HIV感染者權益受損!促進零歧視醫療環境終結愛滋

(關鍵字: 愛滋病 , HIV , 愛滋 , 愛滋感染者

「牙痛到不行,去到診所卻被醫師用一袋止痛藥打發」、「不管多早到候診室,都是最後一個接受檢查」、「看診前要先等診療椅被包膜才可以坐上去」、「明明診所就在住家附近,總要千里迢迢去到生活圈外的地方就診」,這些看似不可思議、不合常理的就診經驗,卻是HIV感染者的日常。

根據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調查發現,超過6成感染者,曾於就醫時因感染者身分受到權益侵害;台灣愛滋病學會及台灣露德協會的感染者生活品質調查也發現,每4名HIV感染者就有一人曾因身份被拒診。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隨著藥物的進步、疾病知識普及,社會對於HIV感染者也應更加友善。」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分享:「醫療環境對HIV感染者的不友善,主要來自於不理解而造成的恐懼;友善醫療環境需要醫病雙方一起努力打造。」為表揚致力「愛滋零歧視與去污名」的第一線健康照護者,由國際愛滋病學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IAS)發起的「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提名活動,今年首次納入亞太區案件申請,台灣共有4組優秀的HIV健康照顧者入選躍上國際,特別舉辦頒獎典禮,期望藉由他們成功經驗鼓勵更多人加入HIV友善醫療照護的行列,使HIV感染者能被一視同仁的對待。

HIV感染者就診被拒,將可能導致自我汙名化情況加重!

「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由臺灣感染誌協會、台灣關愛基金會、台灣新滋識同盟與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共同協辦。他們長期關注感染者的醫療與生活處境、幫助大眾認識HIV並為愛滋平權發聲;臺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陳威圻表示,雖然現在感染者就診時,不太會被直接拒診,但軟性勸退的案例仍層出不窮,例如「這個狀況我們無法處理,請你去大醫院就診…」。獲獎者之一的馬偕醫院個管師Ivy也指出,醫事機構常因各種原因婉拒HIV感染者就診,導致感染者更加為自己貼上負面標籤,自我汙名化情形也越來越嚴重。

「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由臺灣感染誌協會、台灣關愛基金會、台灣新滋識同盟與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共同協辦。
「我和我的健康照護者」由臺灣感染誌協會、台灣關愛基金會、台灣新滋識同盟與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共同協辦。

過去經常站出來呼籲感染者應積極就醫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過多年來的努力,HIV感染者經穩定治療便可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與常人無異,社會也應對於他們更加友善。台灣愛滋防治成績名列亞洲第一;早已達到3個90的防治目標,很開心這次看到台灣醫療團隊故事在活動中勝出,期待醫病關係更多相互理解,下一步邁向『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愛滋防治三零願景。」

透過穩定治療,HIV與一般疾病無異;友善醫療環境需要醫病雙方共同努力

在跟HIV抗戰的長期旅程中,醫療人員的協助與陪伴是HIV感染者很重要的支持力量,此次活動評審之一的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提到:「台灣在多年前就建立起良好的個管師制度,他們不僅身為專業醫療人員,更是關鍵『領航員』;從感染者確診開始一路陪伴,到就診、追蹤,甚至一起面對家庭與工作等各方面的難題。在這次評選過程中,評審們都被感染者與醫療照護者間的深厚情感感動。」陳威圻秘書長分享:「在這次提名收件活動中,共收到了23件HIV感染者提名他們照護者的參選申請。同時也看見感染者受到友善的醫療服務後,從被幫助的對象轉換成為幫助別人的角色,讓友善的對待形成影響力更大的正向循環,很是感動。」

打造友善的醫療環境需要醫病雙方一起努力,在長期社會給予HIV的負面標籤的陰影下,感染者都很努力練習走出HIV的櫃子,但每一次的坦承也要克服許多緊張與擔憂,還要承擔被拒絕的風險。得獎者之一,平時協助許多感染者處理醫療侵權問題的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張正學表示:「我們一直鼓勵感染者在遇到不舒服的狀況時要提出來,讓醫護團隊有機會可以了解他們的想法,但同時也需要醫療體系願意針對感染者的反饋進行討論,互相對話、建立信任才有機會逐漸修正讓就醫環境越趨友善。」

洪健清理事長建議:「不友善對待來自於不理解而造成的恐懼,透過教育可以讓我們的醫療環境更加友善;讓醫療工作者了解到感染者經過穩定藥物治療,病毒量測不到即不具有傳染力,不需要擔心在提供醫療服務時受到感染。另一方面也要向下扎根,讓醫學生們將HIV看作是一個平常的疾病,未來當他們踏入職場時就可以平等對待每個病人。期許在未來無論何種疾病,都可受到平等且溫暖的醫療對待。」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