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小朋友的父母,最擔心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在台灣,幾乎每5位嬰幼兒,就有1位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之一,也是過敏三部曲(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中的首發疾病。醫師提醒,應該把握2歲前黃金治療期。但是,不少父母誤為脂漏性皮膚炎,因此用藥上要非常小心,如果症狀惡化,建議仍然應該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一般皮膚科副主任施一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幼兒時期,相較於成人,嬰幼兒的皮膚更加脆弱且敏感,家長更容易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帶來的副作用,目前已有較溫和的外用非類固醇藥膏,可第二線使用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短期及間歇性長期治療,提供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用藥新選擇,遵從醫師指示持續治療,把握2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病程反覆、病況變化大 醫師提醒:掌握2歲前黃金治療期
在台灣,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17%。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因過敏體質引起的皮膚慢性發炎,常常反覆發作,遺傳及環境因子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疾病發作的關鍵因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皮膚障壁缺損,所以溫度濕度的變化及過敏原、衣物等接觸、摩擦肌膚物品的材質,都容易引起皮膚的敏感和刺激,甚至可能造成發炎的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大不同
有些新手父母可能會將臉部皮膚紅紅粗粗的症狀,誤以為是脂漏性皮膚炎,但事實上,脂漏性皮膚炎主要好發在頭皮、眉毛跟臉上的T字部位等皮脂腺比較旺盛的位置。與好發在臉頰,甚至延伸到身上、四肢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同。相較於寶寶六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的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的黃金治療期為兩歲以前,如果沒有好好控制,容易越來越嚴重,不斷反覆慢性發炎,若傷口併發細菌感染會讓治療變得更複雜,甚至走向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慢性過敏性疾病的另兩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