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5/4 下午 05:04:00

膽經頭痛、肝經頭痛,你是哪一種?試試川芎桂圓紅棗薑茶、4保健穴位助緩解

(關鍵字: 頭痛 , 中醫 , 膽經 , 肝經 , 胃經 , 膀胱經

「頭痛」應該是每個人都曾有的經驗吧?你常頭痛嗎?還是偶爾會犯頭痛呢?大家形容一件事不好辦時,也常用「很頭痛」來表示「傷腦筋」的意思。但是身體上的「頭痛」其實很不好受!

你是不是發現頭痛的原因常常很不明,有時候連肩頸痠痛都會牽連出頭痛來。因為「頭痛」是一門複雜的痛症,不僅僅是痛的感覺最多元,有各種痛的形容:像是刺痛、鈍痛、悶痛、隱隱作痛、緊痛,或是空痛等等。

而引起頭痛的原因更是百百種,像是太冷或太熱、沒睡飽、壓力大、脖子緊、或者是感冒、過敏、中暑、吃太多⋯⋯以上等等,都可能引發頭痛。

重點提示

1.頭痛像是提醒小鈴鐺,告訴你「你快生病了」。

2. 頭痛可以是壓力、沒睡飽、感冒等不同原因所引起,更有許多種痛法。

3.中醫治頭痛,可以從膽經、肝經、膀胱經、胃經等不同經絡著手治療。

中醫定義的頭痛類型

中醫依據頭痛的部位,又將頭痛分為「膽經頭痛」、「膀胱經頭痛」、「肝經頭痛」和「胃經頭痛」,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些頭痛病徵。

1.「膽經頭痛」

「膽經頭痛」就是我們常說的偏頭痛。在頭部兩側太陽穴附近或上方產生疼痛,可能是一邊或雙邊,還會蔓延至耳後。引發膽經頭痛的因素,經常是月經來、血虛、沒睡飽或是勞累過度引起的。

2.「膀胱經頭痛」

「膀胱經頭痛」就是全頭痛,有可能從頭頂到後腦勺都痛。有人形容就好像戴了一頂沉重的安全帽,轉頭的時候還會覺得頭腦裡面空空的。感冒、過敏、鼻塞、或者忽冷忽熱等,常會引起膀胱經頭痛。此外,中暑時也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的現象,這些都屬於「膀胱經頭痛」。

3.「肝經頭痛」

「肝經頭痛」就是癲頂痛,頭頂正上方頭痛,而且覺得冷。癲頂痛是中醫特有名詞,而且還很常見!有些時候你受寒了,不一定會感冒或鼻塞,而是先出現全身發冷以及頭頂痛的症狀。所以長期待在冷氣房或冷凍庫裡工作的人,很容易犯此肝經頭痛。

4.「胃經頭痛」

「胃經頭痛」就是前額疼痛,同時也覺得頭部昏沉脹痛。當你吃太飽、喝酒宿醉等,都屬於此型。

西醫定義的頭痛類型

而西醫上所定義的「頭痛」就簡潔了, 有緊張型頭痛(Tension Headache)、偏頭痛(Migraine)等,還有少數是因疾病及腫瘤壓迫所引起的,會伴隨噴射性嘔吐的頭痛、或者腦瘤引起的頭痛等等。

若是你經常頭痛,而且一週至少超過2-3 次以上,請一定要趕快去醫院檢查,因為不僅你家人會擔憂,醫生會比你更想找出原因!若是排除病因,只是偶爾的單純性頭痛,歡迎你繼續看下去。

中醫上對於頭痛的治療

中醫針對「頭痛」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可以吃中藥止痛,像是通竅逐瘀湯、川芎茶調散、桂枝湯等等,也可以利用穴位針灸或是按摩止痛,面對這麼多的治療方式,讓醫女來簡明扼要地為你的頭痛解鎖。

保養重點1:注意保暖

如果你是容易受寒或感冒過敏的人,無論是肝經頭痛或是膀胱經頭痛,請不分冬夏都要隨身準備圍巾或帽子,為頭部和頸部保暖。尤其是夏天要進入冷氣房裡的時候,更要小心預防。

保養重點2:多喝溫開水

如果是因為天氣暑熱就容易犯頭痛的人,可以用手指敲頭部的穴位幫助排汗,或者多喝溫水來促進排汗,但是記得千萬不要冰敷或是喝冰飲喔,以免更易引發頭痛。

保養重點3:少飲酒、不吃太飽

因為你經常因為吃太飽或是喝酒宿醉而引起「胃經頭痛」,這種情況醫女就不用再殷殷囑咐了吧?因為聰明的你早就知道怎麼做了,如果腸胃無法負擔就不能吃得過多,每餐都吃7-8 分飽就夠了,而當然酒也得少喝,或是每次只喝適量。

保養重點4:中藥茶飲可預防頭痛

如果是月經來、血虛、沒睡飽或是勞累過度引起的「膽經頭痛」,或是感冒受寒引起的「肝經頭痛」,或是血虛、疲勞的人,都可以喝川芎桂圓紅棗薑茶和桂枝薑茶來緩解,「膀胱經頭痛」也可飲用桂枝薑茶,平常飲用也有助於保養預防。

醫女的食療藥膳

川芎桂圓紅棗薑茶

材料:川芎9g,桂圓6g,紅棗5-6 顆,生薑6g

作法:

1.中藥材稍微沖洗;薑洗淨切片。

2. 中藥、薑片放入杯中,加入500c.c. 熱水沖泡,慢慢飲用完畢即可。

一天一服;膽經頭痛、肝經頭痛、血虛、疲勞者可使用。

延伸藥膳:桂枝薑茶

【材料】桂枝9g,生薑12g

【作法】

1.桂枝稍微沖洗;薑洗淨切片,一起裝入茶濾袋中。

2.茶濾袋放入杯中,加入500c.c. 熱水沖泡,慢慢飲用完畢即可。

膽經頭痛、膀胱經頭痛、肝經頭痛皆適用。感冒、過敏鼻塞、受寒的人者要溫熱飲用。

醫女的保健穴位

頭痛的時候,若有人可以幫忙按摩一下最舒服了!除了手指點穴,還可以用手指梳頭、手指敲頭、或是用梳子按摩整個頭部和頸部。也可試試頭部刮痧,使用按摩油搭配刮痧,在風池、太陽、印堂等處輕輕刮痧,舒緩頭痛。

風府穴

【取穴】兩側風池連線的中點,後頭骨正下方凹陷處。

【按揉】拇指抵住枕骨,並旋轉打圈按揉。

風池穴

【取穴】頸後枕骨下兩側凹陷處,以掌心包住耳朵,十指張開,拇指所觸之處即是。

【按揉】拇指抵住枕骨,並旋轉打圈按揉。

太陽穴

【取穴】於頭部兩側,眉尾和外眼角向外凹陷處。

【按揉】拇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

翳風穴

【取穴】位於耳垂後方,耳後高骨和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點按】手指深按,垂直皮膚按壓。

印堂穴

【取穴】兩眉頭連線中點。

【點按】垂直皮膚按壓,手指抵住骨頭深按。

本文選自幸福文化《逆齡食養:讓妳減齡15歲的全中醫調養祕密》一書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圖片提供/幸福文化)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