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了一件兒童在看牙過程中,疑似因為哭鬧,於是醫師竟恐嚇「再吵就把妳舌頭割掉!」嚇得女童只好乖乖配合的社會新聞。其實,目前歐美日等國家的牙醫,碰到此情況,大多改採鎮靜麻醉方式,就可以在牙科診間妥善處理無法配合看診的兒童。
經過此一社會事件,由一位小朋友看牙過程中,牙醫師被家長誤解為有言語恐嚇及肢體暴力行為,一時之間這位牙醫師似乎成為萬夫所指的惡醫,社會大眾也認為這位醫師應該繩之以法,以維護社會正義。
但是,兒童牙科及齒顎矯正專科閻以煇醫師表示,這類事件其實也曾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發生,結果使患者小朋友、家長及牙醫師3位主角其實都成為受害者。小朋友原本應該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但因牙醫師僅擅長行為管理,使得家長認為牙醫師的專業不符期盼,甚至造成認知上的誤解。
國內的兒童牙科醫師憑著一股服務熱忱,卻也因有限的溝通技巧和行為管理技術,反而招來家長和社會的責難,原本美事一樁,卻淪為三輸的局面,實在令人遺憾。
在少子化的社會,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寶貝,所受到的重視與愛護都是以往社會所不曾有的。不論是牙醫界或是家長,對於兒童牙齒的關心與照顧都比以往要大幅提升,當發生齲齒的初期時,及早治療、定期回診是防止惡化最好的方法。如果家長放任齲齒不處理,等到疼痛的時候才就醫,兒童的配合程度就大幅地降低,治療的難度就增加許多,再加上臨時急診、時間急迫,無法充分溝通,才會造成上述事件的發生。
如果小朋友真的無法配合牙科治療時,傳統方式是進開刀房以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是,牙醫師范國棟醫師表示,目前歐美日等國相當注重兒童的就診權利,在行為管理成效不佳的前提下,大多改採鎮靜麻醉方式,就可以在牙科診間妥善處理無法配合看診的兒童。
國內已有診所近兩年來仿照歐美日等國家鎮靜照護方式,藉由鼻吸笑氣、口服鎮定劑或是靜脈注射鎮靜藥物,使躁動或不易配合診療的小朋友進入淺眠或深睡的鎮靜狀態,以利牙醫師長時間或短時間的各項治療,兒童牙科醫師只需要1次或2次的門診鎮靜,就可以妥善完成小朋友的全口牙齒治療,不但大幅減少小朋友的心理恐懼,家長也不必多次往返治療,節省時間與避免舟車勞頓。
牙醫師宋志豪醫師表示,門診鎮靜手術已普遍使用在牙科臨床治療,使用病患不單只侷限於兒童,對於害怕看牙的成年人,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的牙科患者,以及身心障礙的特殊患者,均能以門診鎮靜的方式達到更安全的醫療品質,只是目前健保並無給付這部分的費用,建議患者,在施作前仍須選擇合格的醫療院所,並與醫師充分的溝通了解,以達到最好的醫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