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的恶性循环,其实在争取注意力
孩子天然的会想争取父母的注意力。哭闹有时候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小孩哭闹”→“引起父母注意”→“小孩得到父母注意,对他来说这是奖赏”→“继续使出哭闹大绝,争取父母注意”→“父母觉得愤怒、厌烦,平常不想理他”→“孩子更得不到注意力,只好哭闹得更厉害以争取注意力”。
然后无限循环,不断的循环后,这条神经路径就会一直加强,所以孩子遇到问题时,就会倾向选择哭闹的方式处理,因为这招“最快”、“最有效”。
父母的言行必须长期一致
孩子无理哭闹时,父母的反应务必维持一致性。不可以今天对他严格,后天因为赶时间就屈服。这会更增强孩子的哭闹。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您去贩卖机投币买饮料(孩子哭闹),投了十元掉会饮料出来(父母顺着他)。如果偶尔会掉饮料出来(父母会顺着他),偶尔被吃钱没掉饮料(父母不顺着他)。结果会是什么?就是您可能会愤怒地拍打贩卖机!但是如果这台贩卖机很稳定的,每次都把你的钱吃掉,我想你以后就不会投钱了!没有人是笨蛋!当孩子发现哭闹无用,他就不会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
举例来说:我家的规矩是:不抱乱哭的小朋友。所以我儿子在胡闹的时候,我跟太太会把他放下,直到他安静了,我们再抱他。抱起来如果又哭,我们又会把他放下,然后请他“用说的”。这件事情我们一岁多就开始这么做。他不到两岁时,就学会不要用乱哭来表达情绪了!
从此风平浪静吗?当然不可能。他会不断尝试不同的哭闹与胡闹法,但是他最终发现,他的爸妈,只有他用语言表达时,冷静时才会给他注意力,才会“给予安抚”。因此他学会了:我好好说,爸爸妈妈反而会更安慰我,安抚我。我乱哭,就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