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12/28 下午 08:57:32

AI提升大腸直腸癌治療準確度!還能預測開刀術後副作用程度

(關鍵字: 大腸直腸癌 , 陳適安 , 大數據 , AI人工智慧

飲食西化、不健康的飲食,加上不良生活習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45,即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癌,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且罹癌年齡也由50歲逐漸下降至30-40歲。為減少罹癌患者的不安與無助,提供正確精準的治療方法,臺北榮總特別攜手台灣飛利浦,將大腸直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飛利浦的AI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化的療程。

臺北榮總陳適安副院長表示,發展智慧醫療是全世界的趨勢,也是臺北榮總持續的重點發展方向。台灣飛利浦總經理胡孝揚表示,大數據與AI人工智慧的結合是必要的,除造福患者之外,也有機會促進後續臨床研究和實踐,本次合作借重飛利浦的全球臨床研究委員會、大中華區研究院和創新中心及台灣技術團隊攜手,與臺北榮總合作,以優異的醫療數據分析與醫療設備介面設計經驗,展開大腸直腸癌及重症治療大型研究計劃。

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姜正愷醫師表示,預測患者未來的健康狀態具有重要社會意義和科學價值,國際上患者相似性研究已在許多疾病領域得到初步的驗證,成為醫學人工智慧於臨床應用最重要的一個方向,未來北榮亦將陸續啟動肝癌和重症領域等項目的研究,持續帶領著國內醫療水準再次挑戰世界的高峰。

姜正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放射治療為輔。醫師治療時須考量腫瘤位置、大小、能否保留肛門及腫瘤細胞轉移等棘手問題,如何與患者共同訂定治療決策實為臨床醫師的一大挑戰。利用患者基本資料、病史、腫瘤大小與期別、手術方式與癌細胞組織化驗結果等臨床與病理資料建立的演算模型,可針對癌友病程中不同時間點進行計算,將分析結果提供醫師及患者做治療決策的參考,提升判斷的準確度。目前已可針對大腸直腸癌第一至三期患者預測開刀術後的副作用程度及是否需要接續化療,甚至做到評估選擇不同治療之存活率。

姜正愷醫師說明,根據醫院的癌症登記資料庫所記錄的病患個人病症、病況及病史,由人工智慧從大數據資料庫中獲取疾病發展與病患數據的普遍規律,藉由比對測量患者的相似程度,從類似患者的歷史記錄中,為目標患者提供更精準且個人化的病程預測與治療結果預測分析,輔助臨床決策,達到制定個人化治療的可能,提升醫病共享決策品質。臺北榮總數十年來在相關領域所累積的臨床經驗及病歷資料庫數據堪稱全國第一,於此疾病領域推動患者相似性研究相當具有代表性。

現年56歲的榮總志工張先生分享,當初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同步接受人工肛門造口手術,術後接受26次放射性治療。

張先生說:「擔任志工時因接觸許多大腸直腸癌患,才發現原來治療選擇百百種,當初生病面臨治療選擇的我,也跟每個人一樣,除了相信醫生的決定根本不知道能問誰,沒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但現在有了這個可以讓我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和我面臨一樣的抉擇,我還能很真實的知道有多少人做了手術、多少人做了放療,有多少人做了化療,每個治療成功的例子都能給徬徨的我莫大的鼓勵,這不只是一個全台灣有多少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數據庫,而是這個系統能更精準地告訴我,接受什麼樣的選擇,可以得到最佳的治療。」

臺北榮總特別攜手台灣飛利浦,將大腸直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飛利浦的AI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化的療程。(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
臺北榮總特別攜手台灣飛利浦,將大腸直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飛利浦的AI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化的療程。(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
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姜正愷醫師表示,預測患者未來的健康狀態具有重要社會意義和科學價值,國際上患者相似性研究已在許多疾病領域得到初步的驗證,成為醫學人工智慧於臨床應用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
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姜正愷醫師表示,預測患者未來的健康狀態具有重要社會意義和科學價值,國際上患者相似性研究已在許多疾病領域得到初步的驗證,成為醫學人工智慧於臨床應用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