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對放射診斷、放射治療會接受到不同劑量的輻射已有概念,但是大多數人對核子醫學這個名詞仍感到陌生,很多人會先聯想到核子武器或核能電廠的輻射傷害,當自己或親友在醫院遇到核子醫學檢查時甚至會感到恐慌與排斥。
回顧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離震央不遠的福島核電廠反應爐熔毀,造成大量輻射外洩,當地居民及動植物短期內暴露在超標輻射劑量,引爆福島核災。2022年初6位年齡介於17至27歲的日本福島年輕人,向營運福島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提告,控訴因為福島核電廠的輻射災害,導致他們罹患甲狀腺癌。
國際期刊(內分泌學、糖尿病和肥胖症當代觀點)2021年10月發表最新論文指出,日本福島核災後,當地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每百萬人達313例,是蘇聯車諾堡核災數據的近8倍。
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至今仍正式對外宣稱,有關福島縣在普查時發現民眾罹患甲狀腺癌的情形,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研議後得出的結論是「現階段難以認為與輻射有關」。
從學理上來說,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分為確定效應與機率效應。確定效應指接受過量輻射照射,造成組織傷害,接受的劑量越多,造成的傷害就越嚴重,如皮膚紅斑脫皮、水晶體混濁等。機率性效應,主要是指致癌效應,輻射可能會誘發細胞的DNA突變導致癌症的發生,因為癌症的發生並非確定,而是機率性的,所以這種效應稱為機率效應。癌症發生的機率與劑量有關,機率隨劑量的增加而提高。
除了上述核災事件,一般民眾並不會接觸到足以傷害健康的輻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也存在著天然背景輻射,在提到輻射對人體影響前必須先了解輻射劑量(單位:毫西弗)。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所提供給一般民眾參考的輻射劑量比較圖。
台灣地區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約為1.6毫西弗。除了上述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現今人們面臨最大劑量輻射來源就是醫療輻射,核子醫學顧名思義是屬於醫療輻射範疇,核子醫學是醫療院所放射醫學部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衛福部認定23個專科醫學之一。
2021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公布國人每年放射線檢查的醫療輻射量,從2016年的3.11毫西弗,略微成長至今年1至9月的3.44毫西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