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女性一生中有三次調整養護體質的關鍵期,分別是青春期、產後坐月子期間與更年期。產後坐月子這段時間尤其重要,不管是哺乳、帶小孩都需要將身體調理至最佳狀況。因此,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特別針對產後調理,歸納調理五階段─去瘀、健脾、補氣、強筋、婦科調理,並建議按順序調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孕婦產後除了調理方式要注意外,醫師也提醒像是冰品、竹筍、茶、咖啡、香蕉、奇異果等生冷食物是不宜食用的。(圖片提供/署立彰化醫院)][5596]
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醫師邱垂澤表示,民俗上,產婦坐月子通常是以30至40日為主;在中醫觀念中,血若出離脈道則常成為瘀血之症,所以孕婦剛生產後,就會表現為血虛、血瘀等症狀,產後的調理則是以脾、肝、腎為主,也就是著重於養血、補氣、去瘀。
邱垂澤醫師指出,「腎屬於先天之根本,脾屬於後天之根本」,意即當脾胃功能不好時,消化與吸收效率就容易降低,就算吃很多的營養補品,身體也很難運作吸收,也就達不到改善體質的用意。然而孕婦剛生產後,氣血大有傷損,所以民俗流傳補氣養血,在中醫上是有實質的意義。
而孕婦在懷孕中、後期,因為胎兒成長加快,營養需求提升,自然經由母體來供應,隨著孕期增加,常見孕婦有筋骨酸痛現象。此外,民俗認為產婦常發生頭髮掉落及掉牙齒的現象,以中醫觀點來看,這樣的情形多與肝、腎虛損有關。因此,產後調理就需兼顧強筋健骨方面,最後才是調整護理子宮和卵巢的機能,產婦才可算坐完月子,恢復日常生活。
孕婦在懷孕中後期時,就可以經由中醫師問診,由醫師處方服用適合的食補及中藥,提早作產後調理準備,且因每個人體質不盡相同,不鼓勵服用現成的中藥包調理。
邱垂澤醫師進一步解釋,坐月子第一階段以去除瘀血、活化營血機能、促進產後子宮收縮與回復及排淨惡露為主;第二階段開始健養脾胃、調利水分代謝功能、增強脾胃運化、調理消化吸收,以改善懷孕期間所造成的身體水腫。第三階段開始有效補養氣血,防止落髮與血虛等症候。第四階段增強筋脈柔潤、壯養骨本,防止筋骨痠痛、掉齒與預防骨鈣的缺失。最後務必要調理婦科經脈、寧順婦經功能,以調理回護子宮與卵巢機能,回復產前狀態。
邱垂澤醫師提醒,產後的調理應以「去瘀、健脾、補氣、強筋、婦科調理」五個階段,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完成,並且應遵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不要購買現成的中藥調理包,以免吃補不成反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