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雙手別任意強力拉扯,以免造成「褓母的手肘」(Nursemaid's Elbow),導致手肘脫臼,骨科醫師提醒,若及時治療和復位,通常不會有後遺症,但若延誤治療,恐需手術甚至做重建手術。
衛生署署立豐原醫院日前收診一名患有「褓母的手肘」的2歲男童,因在家中玩耍時,吵鬧要玩玩具,家長心急拉扯後,男童開始哭鬧不休,手部一直不願意讓人碰觸,經醫師診斷和初步理學檢查,發現右手肘活動受限有阻力,再經X光確認男童的手肘橈骨頭已呈現半脫臼,隨後經徒手復位才讓男童的手肘可以自由活動、不再疼痛。
豐原醫院骨科醫師蔡依樽表示,「褓母的手肘」又稱為「扯肘症」或「牽拉肘」(Pulled Elbow),指的是民眾在一個突然的拉扯力道下,手肘橈骨頭被拉扯變成半脫臼甚至脫臼,造成疼痛而變成不敢活動患肢。此病症常發生在嬰兒或幼童身上。
一般來說,7歲以下孩童的韌帶柔軟性高而強度不夠,較容易在突然的拉扯力道中造成骨骼脫位。常見容易引起脫位的動作,例如與爸媽手牽手的孩子,突然將雙腳騰空,讓自己彷彿在盪鞦韆一般;小孩跌倒時,大人緊張用手硬拉;穿衣服捉手等情況,都容易造成脫位。
小孩手脫臼若處於急性期,通常經診斷後可立即復位,不會有什麼後遺症,但若較晚察覺診斷及治療,時間久了可能需進開刀房麻醉復位甚至需做重建手術。
蔡依樽醫師提醒,孩子們因手肘結構尚未發育強健,雙手容易受外力拉扯而脫臼,因此在和他們玩時,應特別留意。若發現小朋友有手臂彎曲不敢伸展也不能上舉、不敢拿東西、輕碰就哭鬧不休等情形,也需格外注意是否有因為不正當的施力或拉扯造成手肘橈骨頭脫臼,若不幸真的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盡快找合格有經驗的骨科醫師做即時的診斷與治療,如此才能獲得完善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