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5月初,德国爆发了一场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肠胃炎和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的疫情。最早是出现数人在德国遭到细菌感染,进而并发溶血性尿毒症候群,陆续接受急诊治疗。截至六月底,全球通报了4137宗病例,其中896人合并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总共有50个死亡病例。
除了德国之外,不少其他国家也传出病例,包括奥地利、瑞典、丹麦、波兰、英国、瑞士、捷克、法国、挪威、西班牙、加拿大、荷兰和美国。这些病例基本上都是最近有拜访德国北部地区,或是其中一例是接触到来自德国北部有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例的游客。
欧洲疾病管制局认为,德国此次疫情是有史以来爆发最大的一次疫情,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爆发。
大肠杆菌引起的问题
这次在德国发生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元凶是大肠杆菌O104:H4, 它隶属于高病原性的亚群称为产生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toxin-producing E. coli, STEC),亦称为Verocycototoxin-producing E.coli VTEC。
大肠杆菌O104属于较为罕见的大肠杆菌菌株,不过过去也曾在美国造成两次疫情。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会出现胃痉挛、腹泻(通常带有血丝)和呕吐的症状,若是有发烧通常温度不会太高。
大多数的病人症状会在五到七天改善。然而,少数人会在腹泻一周后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症状包括尿量减少和疲倦,另外皮肤和粘膜因为贫血会变得较为苍白。引起溶血性尿毒症最常见的是O157型,得到此并发症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疗,即使大多数的人可以完全康复出院,但是仍有致死的危险性。
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感染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事实上,抗生素在杀死细菌时会加速毒素的释出,反而对被感染者的肾脏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次在德国流行的大肠杆菌属于比较新型的菌株,而且经实验室证实危险性也较高。
大肠杆菌如何感染人类?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常见于许多动物的肠道内,其中某些可使人类致病。大肠杆菌通常藉由粪口途径传染,人类的肠道内有无害的大肠杆菌,但是一旦误食曾接触到动物或人类排泄物的食物,通常是藉由受污染的生食、未煮熟的肉类和未经消毒的牛奶,就有可能得到对人体有害的大肠杆菌菌株。
而这些对人体有害的大肠杆菌可能因为已被感染者在上完洗手间后未正确地洗手即处理食物而将细菌传播给其他人。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种植食品的农场有动物或者是利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导致食品被大肠杆菌所污染。
德国疫情的感染来源
自大肠杆菌疫情爆发以来,德国官员就极力要找出病源,原先一度以为是自西班牙进口的莴苣、小黄瓜、番茄。今年6月29日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疾病管制局发表联合声明指出豆芽(sprouting seeds)是这一波大肠杆菌感染的感染源。德国的调查显示食用豆芽的人感染大肠杆菌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九倍。
另外,德国下萨克森省农业部长林德曼(GertLindemann)表示,德国北方的Uelzen地区的有机农场生产的豆芽和其他品种,被验出大肠杆菌,就是引起此次疫情的根源。
至于豆芽菜是如何被感染,林德曼推测,这些豆芽菜种植在桶子内,成为细菌繁殖的环境。有可能水源已遭大肠杆菌污染,也可能在德国、或自外国采购的种子内部有细菌。欧洲食品安全局在7月5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一批自埃及进口的豆芽种子可能和引发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的感染源有关。
德国大肠杆菌疫情与之前大肠杆菌疫情的相异处
过去在日本和其他国家也曾发生爆发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疫情,这次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疫情与过去有一些很不同的地方: (1)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病患占所有感染者的四分之一,远大于过去大肠杆菌疫情的比例。(2)大多数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发生于成人(约89%),且将近百分之七十为女性。一般来说大肠杆菌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以儿童居多。(3) 这次引起疫情的细菌是非O157的类致贺毒素大肠杆菌(non-O157 Shiga-toxin-producing E.coli strain (O104:H4))。
目前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年龄的分布与以前不同,可能是因为与接触感染源的年龄层有关,抑或是与细菌本身的特异性有关,例如O104:H4缺乏某种容易在儿童产生致病性的基因。
如何预防大肠杆菌和其他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这次大肠杆菌的疫情引起了大众对食物卫生处理的重视。要避免食物中毒,最重要的就是在准备食物前和处理生肉后确实把手洗干净。德国的疫情显示了清洗所有蔬菜的重要性。在所有的蔬菜和水果食用之前都确实清洗干净,以及在接触或处理未清洗的蔬菜或水果后将手洗干净,可以避免由接触过不干净蔬果的手传播细菌的机会。同时,将蔬果削皮和煮熟也可以帮助去除细菌。
另外,砧板和工作台表面也是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地方,生食和熟食使用的砧板刀具和其他器具必须是独立的两套,并且在每次使用之间要洗干净。
烹调食物时必须将食物尤其是肉类煮熟。如果要重新加热食物,必须确定整个加热过程都保持高温,且同一食物只能重新加热一次。煮过的残羹剩菜最好在一到二小时之内让其冷却然后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保存。
政府对大肠杆菌疫情的因应措施
在台湾,目前尚无大肠杆菌O157型的本土人类感染病例出现。有鉴于目前交通和旅游的发达,不能排除未来有大肠杆菌O157或O104型感染入侵台湾的可能性。台湾疾管局鉴于德国大肠杆菌疫情,为加强监测有关的感染个案以进行防治措施,因此修订第二类法定传染病「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之病例定义如下:
临床条件:出现肠胃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或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等。
检验条件:临床检体(粪便或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出产类志贺毒素(shiga-like toxin)之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条件:具有以下任一条件:
曾经与确定病例有密切接触。
与确定病例暴露共同感染源。
通报定义:具有下列任一条件:
符合临床条件。
经医院自行检验,符合检验条件。
此修订后之通报定义,除了原本的O157:H7型菌株外,亦包括其他型别之产类志贺毒素之大肠杆菌感染症,如最近引发德国疫情之O104:H4型菌株。台湾疾管局要求医师如遇诊治疑似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病患时,应于24小时内完成通报,并采集相关检体送验,及早给予病患适当治疗,并防范疫情之扩大蔓延。
近年来大肠杆菌感染症曾在美、日等国造成大规模食因性感染,大多经由未煮熟之肉品(尤其是中心温度加热不易时)或未经灭菌之果汁、乳品引起。疾病会出现水泻、腹痛,恶化时可出现严重腹泻及血便(可轻微到潜血,也可严重到大出血),而严重者会有肾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症状,甚至可能导致长期洗肾或造成死亡。
德国这次的疫情则强调了清洗蔬果的重要性,尤其是国外有生食沙拉的饮食习惯。国人不管在平常饮食或出国旅游时都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并随时关心当地疫情,以减少肠道感染的机会。【本文作者为林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