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腸之黏膜,受到胃液腐蝕,造成消化道壁破損,使黏膜組織層產生糜爛或破皮的現象。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其次是胃潰瘍,破損部位發生在胃部,稱為「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就稱之為「十二指腸潰瘍」。常見的症狀包括:上腹部疼痛、心口灼熱感、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嘔酸水、腹脹感等。
過去一直認為消化性潰瘍是認為「胃酸過多」所引發,但是自從1983年澳洲醫師馬歇爾Marshall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之後,陸續有研究報告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才是最主要兇手。由於聚集在胃壁黏液層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會產生尿素酶,引發一連串炎性反應,破壞胃黏膜原有的保護機轉,並且誘發胃酸分泌增加,產生胃黏膜發炎甚至潰瘍。除此之外,飲食習慣不良、暴飲暴食、常吃刺激性食物、抽煙、酗酒、精神不穩定、壓力大等也會導致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依據幽門螺旋桿菌檢驗結果而分為二大類,如果屬於陰性,可以抗潰瘍藥物治療,但是必須避免服用抗發炎性非類固醇止痛藥。如果屬於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則可在抗潰瘍藥物加上兩種抗生素,使用七天或十四天後,殺菌效果可達到80%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