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為什麼我生完小孩後會漏尿?」統計發現,台灣女性在懷孕期間出現尿失禁的比率約有4成,而越接近預產期的比率就越高。而加強凱格爾運動宣導,則能有效預防孕婦尿失禁的發生。
梁景忠醫師指出,以往學界多數認為生產造成的骨盆組織受傷是尿失禁的主因,所以尿失禁的婦女在產後可以接受藥物、開刀,或者物理治療。由於接受剖腹生產的婦女在分娩後也會出現尿失禁,再加上懷孕期間很多婦女會發生尿失禁,因此有些學者主張懷孕本身就是婦女尿失禁的原因之一,所以治療尿失禁應該提前在生產前進行。
然而大多數的孕婦卻因為擔憂開刀與藥物治療會危及胎兒健康,所以只得默默承受尿溼褲子的困擾,甚至於出現會陰部皮膚病與泌尿道感染的傷害。事實上,尿失禁的治療不但能夠改善孕婦的生活品質,也可以大大減少產後尿失禁的發生率,然而如何鼓勵孕婦說出尿濕褲子的困擾,進而願意配合持續的骨盆底肌肉運動,需要相關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
梁景忠醫師表示,盆底肌肉運動,也就是凱格爾運動,是一種預防尿失禁的物理治療,產後或者平時就有漏尿的婦女如果能持之以恒的進行,對輕中度的尿失禁確有幫忙,不過目前被運用在懷孕中的治療非常少。
為了瞭解骨盆底肌肉運動,也就是凱格爾運動,對孕婦尿失禁的治療成效,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進行一項臨床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運動組的婦女在懷孕36週,產後6週和產後6個月尿失禁和生活品質皆有明顯的改善。
自我骨盆底肌肉運動每次需要持續收縮骨盆底肌肉6秒鐘,做8次肌肉運動為一個循環,做完一個循環休息2分鐘,每次做3個循環,每天做2回合。物理治療師的課程為指導孕婦在坐姿和站姿時,雙腿分開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以及同時能放鬆腹部其他的肌肉。
依此結果,研究團隊呼籲懷孕20週左右的婦女在排除有多胞胎、嚴重產科合併症、早產高危險群後,最好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勤做骨盆底肌肉運動,如此就可以減低孕前及產後尿失禁的發生率,對日常的生活品質也有改善。
台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呼籲,英美各國每年花費一千二百億元在婦女漏尿相關防治上,希望台灣衛生當局未來也能在此方面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