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是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婦女中有八人罹患,2019年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為674人。由於子宮頸癌初期常常是無症狀的,通常要進展到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症狀才會顯現出來,故有台灣婦科癌症的「頭號殺手」之稱。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初次性交年齡過早、多重性伴侶、性傳染病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與抽菸等。
HPV(Human Papillomavirus)與子宮頸癌的關係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DNA病毒,主要藉由性接觸來感染人體黏膜與表皮組織,不分男女皆有感染的可能性。HPV目前已知有一百多種分型,依其致癌風險可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第6、11型屬於最常見低危險型HPV,大多引起外生殖器的尖形濕疣(俗稱:菜花),致癌風險較低;HPV第16及18型為最常見
的高危險型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與外生殖器癌有關。
在台灣約50~70%的子宮頸癌患者為此兩型病毒引發,其發生過程為女性子宮頸的細胞因長期受到刺激或HPV反覆感染而發生一連串的炎症反應;正常健康的子宮頸細胞會因此而變得異常增生,逐漸轉變為早期的子宮頸癌細胞。
如何防治子宮頸癌?
由於目前並無特定藥物可供治療HPV感染,僅能靠人體自行清除部分病毒,故”預防”HPV的反覆感染才是避免病程進一步演變為子宮頸癌之最有效率的方式,共有以下三種相輔相成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