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是人体能量来源之一,脂肪可分为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但是,堆积在腹部的内脏脂肪会影响身体代谢,导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浓度及血糖升高,产生代谢症候群,以及会使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潘富子营养师指出,减少内脏脂肪要远离3大饮食风险因子。
您是否体型看起来不算胖,四肢也算瘦瘦的,但唯独小腹却很大?不然就是已经明明已经拼命运动了,肚子的肉还是难以消灭!北投健康管理医院潘富子营养师提醒,此时要注意的不是单纯外表肥胖问题,而是要当心「内脏脂肪」过多!
潘富子营养师指出,虽然对于健康体态大多会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估方式,却轻忽了腰围管理。现代人常见有饮食西化及不良生活习惯,腰围超标是常见的健康问题,要注意的是靠BMI指数是无法完全反应内脏脂肪堆积的程度。依据2017~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指出,19岁以上民众超过5成有腰围过大的情形。
内脏脂肪过多,增加代谢性疾病的机会
内脏脂肪最容易观察的症状就是腰围大小,内脏脂肪过多会导致腹部肥胖,腰围也会跟着增加,当内脏脂肪活性大,会释出游离脂肪酸,导致胰岛素阻抗,就会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其他各种代谢性疾病的机会。卫福部也指出,已有研究调查当内脏脂肪过多,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之风险分别是一般民众的1.44及1.56倍。
代谢症候群5大危险因子与数字
1.腰腹肥胖:异常值: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
2.血压上升:异常值: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异常值: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空腹血糖值上升:异常值:≧100mg/dL。
5.三酸甘油酯上升:异常值:≧150mg/dL。
若腰围超过标准尺寸(男性标准腰围应<90cm,约35寸、女性标准腰围应<80cm,约31寸),同时可能有血压偏高(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五项因子,只要符合三项(含)以上就已是代谢症候群的一员了,在未来得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脑中风的风险都会比一般人还要高。
减少内脏脂肪,远离3大风险因子
潘富子营养师表示,要如何减少内脏脂肪,就得从形成的主因来看起,大多来自饮食不正常。所以,要远离以下3大风险因子。若饮食习惯不改变,就算是运动量再大,降低内脏脂肪还是很有限。包括:
1.油炸食物:
摄取过多的油炸食物,容易导致体内的游离脂肪过多,因此快速累积在肝脏、肠子周围,于是形成内脏脂肪。
2.高糖食物:
减少吃高糖分食物,尤其要注意的是果糖,因为果糖是直接由肝脏处理,当糖分快速进入肝脏,使肝脏充满大量游离的脂肪酸,就容易形成内脏脂肪。
3.饮酒习惯:
酒精在肝脏会被转换为脂肪,进而引起脂肪肝;并且酒精下肚后会被肝脏代谢成乙醛,累积于肝脏细胞内会促使脂肪合成与累积。
揪出内脏脂肪指标,这些检测不可少
由于内脏脂肪无法靠肉眼评估,建议民众在健康检查时不妨加入DEXA双能量骨质密度检查,可以检测出体内的内脏脂肪指标连同全身骨质密度一并检查;或是利用BIA生物电阻分析仪,以微电流通过人体取得人体脂肪及非脂肪含量,测量出身体组成分析,例如:整体及局部肌肉量、整体及腹部体脂肪、矿物质及身体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