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遇到来做健康检查的民众,看到抽血或影像检查的红字十分担心,但提到体重或是腰围的异常,却常常羞赧的一笑置之。许多人都以为,体重过重或是腰围过大,只是视觉上不好看,或单纯是外表的问题,其实过重或肥胖所容易引发的健康问题超乎想像,因此肥胖症已正式被定义为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
据估计,在西元 2025年前,全球过重或肥胖成人人口从 2014年的20亿人增加到27亿人;而在台湾成人过重及肥胖盛行率为 45.4%,也就是二个人之中就有一位可能有过重甚至肥胖的问题。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的问题?脂肪长在不同部位的健康风险一样吗?
肥胖症诊断评估:身体质量指数、腰围测量
肥胖症的诊断可以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腰围测量来评估。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 2 ),台湾人BMI大于24以上为过重,大于27以上为肥胖。腰围则有男女别,男性腰围大于90公分、女性腰围大于80公分,则称为「腹部肥胖」,亦是代谢症候群的诊断标准之一。研究发现腹部肥胖相较于
BMI,更能显现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也就是说同样体重的二个人,脂肪集中在腹部(中心型肥胖)的人,会比均匀型的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相关疾病的产生。
另外,亦可藉由身体脂肪量的测量来评估脂肪分布情形,目前临床上可用双能量X光吸收仪来评估整体脂肪分布,而生物电组分析提供了更快速方便的资讯,因此普遍使用。
目前肥胖症治疗有饮食介入、运动介入、药物治疗、内视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但进行任何治疗前,建议都需经由医师评估,了解自身的健康风险与治疗风险,且需搭配饮食与生活型态的调整,才能让减重的效果维持。
常见的饮食介入有四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