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和大多数身体部位一样,以医学角度来看,几乎不太需要或甚至不需要清洁。我知道这个说法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无法想像,但洗澡的频率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事,妳的成长方式、偏好、住在哪里、身体上会沾多少尘土、会流多少汗等等,这些都是妳会多常洗澡的影响因素。
医学上,我们身体唯二需要经常清洗的是牙齿和双手。当我们开门、握手或准备食物时,都存在着把病毒或细菌从双手转移到鼻子、嘴巴、眼睛等身体部位的风险。我们握手、吃饭、切鸡肉,使用的不是外阴部。
此外,早在古罗马人把脂肪和灰烬混合后做出第一块肥皂之前,人类的外阴部就已历经了重重演化,已经可以妥善处理精液、血液、粪便及尿液。
外阴干净性基础观念
很多女性表示,她们会清洗外阴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异味及保持干净的感觉。妳一定要牢记这个真相:女性对于干净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所推动的,好几个世纪以来,这样的社会就一直认定正常的女性生殖器和分泌物是「肮脏的」。
另一个在幕后推动的,则是每年狠捞数百万美元的女性清洁产品制造商。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他们的存在可不是为了妳的健康,而是为了让女性觉得自己正常的解剖构造是肮脏不洁的,就像广告主打的:「清清爽爽」的女性才是自信的、舒服的、干净的。这类商品所做的广告,没有比1930年代和40年代来舒(Lysol)阴道冲洗液的广告好多少。
身为妇科医师,我每天都在闻外阴和阴道的味道,因为有些私密处的毛病与强烈的异味有关。健康的外阴,气味闻起来不会比身体的其他部位重。来我这里看诊的女性有不少是没有冲澡就直接从健身房赶过来的,没有人的私密处带有奇怪的气味。
有些女性能从腹股沟的顶浆腺(位于腹股沟及肛门周遭的特化汗腺)闻到强烈的气味,其实这是生殖道的狐臭体味。顶浆腺位于毛囊深处,会分泌皮脂(即形成酸性皮脂膜的浓稠油性物质)。
皮肤上的细菌可以分解这些油脂,释放出带有独特气味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经血也会与皮肤表面的脂质产生化学反应,把血红素中的铁分子氧化,制造出清楚可辨的铁锈味。
其他与清洗频率有关的体味问题,包括失禁、残遗的精液及润滑剂,还有是否罹患皮肤病也要纳入考量,这是因为没有完全吸收的局部外用软膏和乳霜,可能会残留某种药物气味。
对中度及重度尿失禁和排便失禁的妇女来说,清洗是最重要的。尿液和粪便会破坏皮肤的酸性保护层,导致皮肤发炎、受损,因此对于这种被弄脏的皮肤,清洁才是减少损伤的主要做法。
阴部如何清洁:哪里该洗,哪里不该洗?
先来讲哪里「不要洗」。阴道口或前庭(位于小阴唇里面)是黏膜,意思就是这里的组织跟阴道内部是一样的,不需要清洗。
小阴唇没有会产生强烈气味的顶浆腺,而且小阴唇的皮肤是外阴中最薄,也最容易受刺激的。可以遵循一个不错的基本原则:清洗小阴唇内部只可用清水,不要使用任何清洁产品;腹股沟、小阴唇、阴阜及肛门都可以使用清洁产品来清洗。
清水、肥皂及沐浴乳比一比
从来没有人研究过如何清洗外阴部,但市面上却有琳琅满目的产品,以妇科医生测试或推荐来打广告,真的是很有趣的现象。
我的建议,很大程度是根据如何清洗新生儿尿布部位的研究推断出来的。显然的,这不是直接拿来做比较,而是因为小阴唇的皮肤比身体其他部位都要薄,加上也会沾染到尿液和粪便,所以我觉得两者的情况算是最接近的了。
只用清水洗,可能没办法完全把皮脂及粪便洗干净,所以有些女性可能会多使用一些清洁产品。相反的,如果有皮肤病或是皮肤非常敏感,使用任何清洁产品都会觉得太刺激,就只能用清水洗。
我看过许多有这种情况的妇女,并从她们身上得知,如果没有大便失禁的问题,只用清水洗就不太会有健康方面的疑虑。有些人会天天使用清洁产品,有些人可能一周用个几次,而有些人则只在性交后或生理期时使用,以消除精液和氧化血液的强烈气味。还有人觉得光用清水洗就够了。
不管妳选择的是哪一种洗法,只要记得,妳不是在清除黏在烤盘上的脏污,也不是要除去流行性感冒病毒,因此没有必要祭出强效型或有杀菌功能的身体清洁产品。
身体清洁产品一般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肥皂和沐浴乳。肥皂会去除部分的酸性保护膜,酸性保护膜是由自然产生的油脂及共生菌组成,是皮肤防御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产品的名称上有个「皂」字,它再怎么宣称有多温和,都还是会使皮肤变干燥、刺激皮肤,并且更容易出现微创伤。另一个问题是肥皂与清水混和后会起化学反应,使得皮肤的酸硷值升高到10∼11。要记住,外阴皮肤是弱酸性,酸硷值大约是5.3 到5.6。
沐浴乳不是肥皂,而是界面活性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合成物,这类产品的目的是清除脏污的同时,还能不破坏酸性保护膜。基本上,比起肥皂,沐浴乳比较不会伤害皮肤。除了洗手使用有杀菌效果的洗手液及肥皂之外,清洗其他身体部位我都会用沐浴乳。
因为怕麻烦,脸、身体及外阴部的清洁用品,我都使用同一个产品,再说我的浴室也没那么多空间可以摆一堆瓶瓶罐罐。
有需要使用私密处专用清洁产品吗?
不需要。由于有很多妇女会使用这类产品,所以我还是稍微说明一下好了。有些身体清洁产品标榜可以减少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我的答案是:没这种事。
外用的清洁产品不可能影响到阴道内部,而使用这类产品来清洗阴道(有些女性真的会做这种事,拜托停下来),只会提高感染细菌性阴道炎的风险,因为要不是益菌被杀光了,就是阴道黏膜层被破坏了。
如果有外用清洁产品标榜可以调控阴道的酸硷值,那么这个制造商就已经做出了一个误导性的不实宣传,如果是我就会怀疑这个厂商还说了哪些谎言。很多女性私密处专用清洁产品都含有香精,甚至标明敏感肌肤适用的产品也不例外。香精是造成刺激及过敏的常见来源。
这一类产品还可能传达了非常具破坏性的错误讯息。例如,有一家知名厂商就暗示说,女性在翘二郎腿时,可能会飘出一股强烈的气味!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什么才是最好的产品?
制造商的配方会不断变动,因此很难给出具体建议。此外,产品的酸硷值也不见得都会列出来。考虑到这些条件,下面列出一些概括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 保持现状:如果妳多年来所使用的产品都没有变过,也没发生什么问题,意味着妳的做法还行,只要不刻意去清洁阴道内部就行。皮肤的保水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如果妳还在使用肥皂,可以考虑换成沐浴乳,以预防后续可能发生的问题。
• 找酸硷值在5.3 至7.05 之间的产品,越接近5.3 至5.6(阴道上皮的酸硷值)越好:经常接触酸硷值7.5(含)以上的产品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有一项针对身体清洁产品的研究,发现舒特肤(Cetaphil Restoraderm)的酸硷值为5.3、伊思妮(Eucerin)温和洁面乳的酸硷值为5.30,伊思妮5 沐浴乳的酸硷值为5.81。伊思妮直接把酸硷值做为产品名称,不过大部分的沐浴乳和肥皂都不会标示酸硷值。
• 避免使用添加天然或人工合成香精的产品:这类添加物是引发刺激及过敏反应的常见来源。
• 避免接触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及氯异唑酮: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缩写为MI)及甲基氯异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缩写为MCI)是造成刺激及过敏反应的常见来源,其他常见的刺激物或过敏原还有甲醛、羊毛脂、茶树精油等。
• 许多行销用语都不具医学意义:温和、婴儿、酸硷平衡、经皮肤科医生测试、经妇科医生测试都只是行销用语,不具有任何意义。有一项针对婴幼儿专用肥皂及沐浴乳所做的研究发现,其中有35%的产品酸硷值都超过7.0!
• 只要使用时觉得有刺激性,就不要用:不要说习惯就没事了,妳可能在任何时候对某个产品有过敏反应,即便是用了二十年的产品也一样。何况厂商如果改动成分,也不会发信通知或警告妳。
• 如果只偏爱用肥皂:那就使用无香味的产品,可以考虑卡斯提亚橄榄液态皂(Liquid Castile Soap,例如布朗博士婴儿洁肤皂),使用过的人似乎都没有不良副作用。我的病人中也有人使用梨牌(Pears)之类的纯甘油肥皂,效果还不错。
本文选自三采文化《阴道圣经》一书/珍・冈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