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梅雨季結束,炎熱夏日的腳步也近了,爸爸媽媽一定會察覺,晚上睡覺時,惱人的「嗡~嗡~」聲響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等隔天一早起床時,除了發現自己身上多了幾個腫包,也看到寶寶拼命抓著皮膚上大小不一… 詳全文 >
上廁所對每個人而言是件稀鬆平常的小事,但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從何時開始學習使用「便盆」,以及幾歲才是適當的學習時間。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有學者建議3歲前的小孩不適宜進行便盆訓練,以免增加便… 詳全文 >
從這些小地方開始做起,逐漸的,爸爸媽媽就可以發現,孩子漸漸擁有足以承擔責任的能力,而且也能夠相信,父母已經肯定他們的能力了,他們就不會過度的擔心「爸爸媽媽對我的行為會有什麼回饋、評價?」, 詳全文 >
第二種類型的爸爸媽媽,是過度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他們很難接受孩子犯錯,因為他們會覺得:「天啊!我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教養責任,又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在學習如何扮演好親職,我的教養應該會是很完美的… 詳全文 >
當孩子做錯事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斥責他、處罰他、還是先打一頓再說?其實,天底下哪個孩子不犯錯,教養也不需要跟孩子撕破臉,本文教你如何具備「淡定教養」的智慧!Please Calm Do… 詳全文 >
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仍有可能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原本就是B肝帶原者的廖媽媽,因擔心寶寶受到垂直感染而成為帶原者,因此遵照媽媽手冊,讓寶寶按時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定期接種疫苗,但一年多前仍… 詳全文 >
現實生活中的醫護爭議,阻擋不了小朋友想當醫師的夢想!父母親都從事醫療服務的蔡小弟,認真學習CPR心肺復甦術、包紮技術及哈姆立克法,瞭解緊急救護工作,他表示,希望自己也能像爸爸一樣成為醫師,幫… 詳全文 >
暑假才剛開始半個多月,已接連發生11件居家、出遊和溺水的意外事件,造成8名兒少死亡、8名受傷,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分析,獨居在家、玩水意外、打工陷阱、網路成迷是兒少的四大危機,使得應快樂過… 詳全文 >
「先生你還好嗎?來人啊~有人昏倒了,快叫救護車!」這不是緊急事件,而是一群失親弱勢的小朋友參與「小醫師體驗營」,模擬醫護救治的情景。經過「一日小醫師」的模擬和體驗,許多失親學童瞭解醫師和護士… 詳全文 >
嬰幼兒生長標準主要以民國98年國民健康局公布的「新版兒童生長曲線」表為參考指標。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鄭康祥表示,由於喝配方奶寶寶體重往往比母奶寶寶來得重,很多家長誤以為喝母乳寶寶生長較…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