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致死率相當高的婦科癌症,即使一線的化學治療藥物和手術可達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有8成以上患者會因殘存的腫瘤細胞產生抗藥性而再復發,繼續對人體造成威脅。不過,國內醫學界研究發現,台灣早期曾使用的寄生蟲用藥「耐克螺」(niclosamide)經動物證實可以抑制腫瘤形成,降低復發率,未來將進行人體的藥物實驗。
長期致力於婦癌研究的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醫師賴鴻政教授表示,卵巢癌病人在手術後因抗藥性產生,5年存活率只在20%至30%以下,如何解決抗藥性和復發問題,是目前卵巢癌治療的最大挑戰。
為突破卵巢癌治療的瓶頸,賴鴻政醫師的研究團隊試圖以「癌症幹細胞」的概念來解釋癌症的復發與抗藥性的產生。研究團隊自人類卵巢癌細胞株分離出癌幹細胞群後,便投入藥物開發的實驗。為了縮短藥物進入臨床試驗的時程,該團隊針對已上市的1250個藥物進行篩選,試圖找出能夠對抗癌幹細胞的藥物,最後選定較沒有人嘗試的3種藥物進行動物實驗,結果發現台灣曾經使用的寄生蟲用藥「耐克螺」效果最佳。
台灣早期也曾使用「耐克螺」對抗絛蟲,這項老藥國內已無進口,但仍廣泛運用於落後國家、對抗貓狗寄生蟲、農業消除蝸牛等。卵巢癌動物模式實驗中,研究團隊將口服的耐克螺用藥改為針劑,注射於實驗鼠的腹腔中,每周5天、每天每公斤注射10mg(毫克),經過3個星期後,發現經注射藥劑的老鼠腹腔相當乾淨,沒有任何癌細胞,反觀未經注射的老鼠,腹腔則滿佈癌幹細胞。
賴鴻政醫師表示,卵巢癌患者手術後,仍可能殘存癌幹細胞繼續從人體吸收營養,耐克螺的防癌機轉則是干擾這些癌幹細胞,使其吸收的養分無法順利轉成能量,讓癌幹細胞吃進的食物等於沒吃,進而自然凋零、死亡,以達抑制腫瘤復發的效果。
該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美國癌症研究學會所發行之重要期刊《分子癌症治療藥物》中,且耐克螺的老藥新用途已申請全球專利的保護(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世界專利合作協定)。
國外許多研究也證實,耐克螺對於大腸癌、胰臟癌和部分乳癌有抑制復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