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11/10 下午 04:18:50

迎向防疫新生活!专家教你养成健康新思维,学会与病毒和平共存

(关键字: 病毒 , 旅游 , 防疫 , 武汉肺炎 , COVID-19 , 新冠病毒

文/张金坚教授

COVID-19的未来,不会消失,将来的新冠病毒,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季节流行,且病毒变化的速度远大于人类可以反应的速度,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惧的心,尊重生命,学会与病毒和平共存。

新冠病毒(COVID)全球肆虐,截至今年10月29日已超过4446万人确诊,死亡人数也超过117万人,至今看不到疫情的终点,在台湾由于迅速应变、超前部署,疫情控制非常完善,截至目前只有550位确诊病人,7人死亡,在全球受波及189个国家当中表现极其优异,然而我们并不能大意,更没有松懈的本钱。

特别疫情仍然处于回荡不稳的当下,全球各地还有新增及死亡案例,这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大疫,彻底改变了世界样貌,重创经济,挑战各国公共卫生及医疗系统。锁国、封城、解禁反覆出现,各国边境管制仍然持续实施,全球人流急冻,这些转变让人们陷于不安与恐慌,也使原本的生活方式,甚至饮食习惯起了明显的变化,要恢复昔日的正常生活,可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本文将针对此次世纪大疫造成生活的改变,从各个角度详作分析与了解,同时也将与读者分享,如何配合政府,加强日后之防疫新生活。

人们在疫情之下生活的改变

当人人戴口罩变成疫情期间的常态行为,相对也「罩」住了原来的生活样貌。在台湾疫情紧张时,首当其冲的是整体消费力下降,但在6月7日解封后,又变成「报复性」消费,这二种对比的极端情境都是不正常的,人们总是觉得不习惯,而且设法调整与适应。在人际交流方面,毕竟戴了口罩,人与人相见,过半的脸庞不见,增加了些许神秘感与疏离感。加上因为外出活动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大人长时间困在家中,反而造成磨擦;儿童留在家里线上学习,无法做户外活动,变得郁闷寡欢,生活中的防疫措施,在严格落实后如何变成民众的新常态,将是一大挑战。在治疗药物与疫苗尚未完全研发成功之前,由于担心疫情持续扩散,现阶段相关的防疫仍会持续要求遵守戴口罩、量体温、进行检测等多项措施与规范。

维也纳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伊凡克雷斯戴(Ivan Krastev)在其近作「后疫情时代的关键趋势」中特别提到五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戴上口罩的全球化将会是「新常态」,在香港大学范教授等人,于今年《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期刊》亦有同样结论的报告。除了戴口罩,在民众身心上的影响,德州州立大学流行病学研究所knell教授,特别对当地居民从今年4月至5月间,总共对1809位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众活动次数减少,大约有20%呈现焦虑与不安的状态,尤其发生在女性、年轻人、低收入及低教育程度者,有些人会有睡眠障碍或增加饮酒及抽菸的行为。在台湾,2020年1月至6月间,焦虑与失眠状况有显着的增加,根据健保署统计,门诊数量前20疾病中,去年排名第15的睡眠疾患,今年上升至13名,增幅5.71%,差距是20大疾病中最高;而原先排名25的焦虑症也大步窜升至20名。

饮食习惯是否改变了?

在疫情期间,有很多是关于饮食习惯、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改变的报告,整体而言分成:(1) 被居家隔离或自主健康管理无法外出的民众 (2) 疫情期间的一般民众。在这二部分,根据问卷的结果,有如下的结论:「在受隔离的民众,其饮食及运动的改变,根据几项国内外的调查报告,一般而言运动时间较少,坐着休息时间增长,吃得比较多而且较忽略健康的饮食」。虽然他们都知道或被告知不健康及过多的饮食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受病毒感染,但由于在室内无法外出,吃变成唯一享受与休闲,所以体重增加了。

总之,对于被强制隔离在室内无法外出,生活上带来了比较负面的影响;至于未受隔离的一般民众,其饮食方面是否受到影响,国内很多报导指出,由于疫情紧张期间,政府规定餐厅因应社交距离,坐位必要有透明塑胶隔开,加上防止交叉感染,禁用自助餐,造成所有餐厅在6月7日解封之前,餐厅几乎空荡无人,反而是类似Uber Eats、Food Panda之外卖外送服务数量明显增加了。在欧美各国,因为疫情带动车道点餐(如麦当劳得来速)流量增长26%;市场上更兴起所谓的无接触餐厅。反观在国内6月7日解封以后,呈现的「报复性消费」,个个餐厅爆满,还好民众仍然非常配合遵守社交距离、勤洗手的习惯并未改变,相对比较安全。

根据国际食品资讯理事会主管营养研究主席Ali Webster 指出:1011位民众的问卷(今年4月8日至16日间)显示受访者对美国食品安全仍有七成颇具信心,但有85%民众在疫情期间饮食方式有改变,有的正向,有的负向,比以前多出21%的民众选择在家烹饪,有36%的民众比以前吃更多的零食,尤其

民众运动、旅游及休闲于此次疫情期间的变化

在台湾,于疫情紧张期间,特别在6月7日以前,所有群聚活动都停止,室内体育馆或社区运动中心都停止营运,相对地必须多人聚集的运动或活动减少。政府对一般民众或隔离民众都建议在户内多做一些室内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国内外多篇学术期刊均指出,确实每个人的活动量减少,体重增加的比率也相对提升很多。根据《远见》五月份的调查指出,有半数的人,虽担心疫情而回头检视自已的身体健康状况,但大多自觉很健康,其实都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另外,台北市政府体育局对辖区内之各运动场馆透过适当的防疫机制,仍运作如常,让市民能够保持规律运动习惯。至于观光旅游、休闲活动,因疫情受到重创,不管国内外,在旅游休闲型态上出现四大改变趋势。

根据「新型旅游调查报告」由One Poll于5月28日至6月24日,于全球发出7000份问卷调查包括台湾500位调查结果显示:(1)约一半人的旅游心态变成保守。(2)如果疫情趋缓后国内旅游会多带口罩、抗菌湿纸巾及手部清洁液,另行程安排会尽量避免人潮拥挤处。(3)在台湾,在6月7日后,一半以上的国人希望能多外出活动。最喜欢的景点,依序为台东、小琉球及宜兰。(4)在台湾有高达91%国人认为旅游有助维持身心健康。另外在Instagram中看到8种旅游趋势,简介如下:

❶人烟稀少、偏远的旅游景点:可以确保有效维持社交距离、减少病毒感染风险,如清幽小镇、不知名的胜地、小山或小岛、沙漠,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旅客新宠儿。

❷国内旅行取代海外旅行:欣赏国内秘境,如赏湖泊、山川、海滩及花海之美。

❸安全旅行圈:建构旅游泡泡/旅游走/空中桥梁等旅游场所协议,由于短期内各国未必会完全开放限制,而疫情较平静、风险较低的国家,都会考虑与台湾成立相关安全旅行圈。

❹小团体旅游:小团体或个人活动,避免大型团体旅游。

❺健康休闲:加入健康生态旅游或相关休闲活动,例如:健行、登山、露营、温泉、冲浪等接近自然,并且有益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藉以舒缓压力。

❻永续环保旅游:着重「绿色、减碳」旅游,利用自行车、徒步、电动车在国内旅游,不想利用飞机或游轮会增加碳排量。

❼自驾车游:台湾有多条壮美辽阔的公路,如群山峻岭的台14甲线、蓝天碧海的台2线及充满美景心旷神怡的台21、26线,均是很好的选择。

❽私人场所:在国外会利用私人别墅、私人会馆、私人农庄做休闲旅游地点,在台湾可能较少。

疫情解封后,如何迎向防疫新生活

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六月七日开始解封,指挥官陈部长特别提到在各项管制措施逐步解封之后,生活可以慢慢回归正常,但还是希望民众藉此机会能够建立健康新思维,并能维持防疫新生活,介绍如下:

一、虽然解封,但有零星境外移入个案,希望民众能够维持个人的防疫措施,包括勤洗手,在密闭空间搭乘大众交通工具时戴口罩,外出用餐或观赏艺文表演、电影欣赏或体育赛事时保持适当社交距离,而且要注重个人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二、疫情期间避免出国旅游:针对新冠肺炎这九个多月以来在全球肆虐的病情,疾管署从3月21日起就已经公布全球范围内的第三级旅游警告,也就是说,除非真有必要,因工作或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以外,否则大家在这段时间不要出国。

三、疫情期间或疫情过后的饮食建议,有关饮食卫生,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卫生主管机构都有一些建议,大同小异,在此特别针对与COVID-19有关资讯,提出建议如下(其实有些都是通则,没有疫情时也可适用)。

❶保持清洁:接触食物前、如厕后一定要洗手,准备食物前,先清洁可能接触的表面以及要使用的器具,避免蚊、虫等进入厨房。

❷生熟食分开:准备生食材时,使用的砧板、刀具或其他用具不可与熟食材混用。

对于肉、蛋、海鲜类要彻底煮熟,肉汁不宜呈现粉红色。

食物要妥善保存,避免放在室温环境超过二小时,煮过食物应放于冰箱中,煮熟的食物于食用前,必需保持在滚或热的状态。

水最好先煮沸过,生吃蔬果要先洗干净,注意标示不食用过期食品。

尽量少吃零食,因摄取太多零食,会增加太多热量,使体重增加,有害健康。

补足维生素D,由于疫情吃紧,可能外出少,晒太阳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天补足10微公克(10公克)之维生素D。最近有些文献指出维生素D可以对COVID-19确诊病人的症状改善有帮助。

不要食用野生动物,像蝙辐、果子狸、蛇、穿山甲等,因为病毒可能源自野生动物,因为很多野生动物体内就存活着许多病毒,不吃野生动物是人类避免不明病毒的方法。

摄取足够的水份,一般而言,成人一天大约2公升,女性成人大约1.6公升。

摄取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及五谷类,少油脂,热量不要太多,糖或盐亦尽量减少,不要喝酒,如真想喝,也是浅酌为宜。

四、每天运动以维持健康:疫情解封后并非立即做太过剧烈运动,但每天要运动,在室内或户外均可。如在室内,则做四肢之伸展运动,要慢但伸展要尽量做得彻底(如瑜伽),每日至少运动半小时,以强化自已的免疫系统。

在室外运动如果以前没有运动习惯的民众,藉此机会,强烈建议「健走」是很好的入门运动,健走时一定要掌握「抬头挺胸缩小腹、双手摆动肩放松,脚跟着地快步走」三原则,保持每秒1.5~2步之速度,持续走20~30分钟,并于健走结束后进行缓和活动或伸展操,这样恰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每周150分钟中度身体活动的建议。因为规律且持续性运动,会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五、检视自已的日常并规划每天的活动,并适当关心疫情:每天要有正常的作息,包括工作、家庭时间与朋友联系,对于疫情的发展要关心,但不宜过份担心,了解正确疫情讯息,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公告为准,不要误传或听信不正确资讯,不要因为疫情而打乱了原来的工作与作息,趁此机会检视自已生活型态后做调整,重拾规律生活。

六、正确的消毒环境:对于自家住宅或工作职场一定要注意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正确的消毒环境包括下列三项

次氯酸水使用于环境设施,但不能饮用或用于人体。

漂白水浓度稀释100倍(0.05%)。

稀释漂白水要标示日期,超过24小时要丢弃。

七、每个人要能体认防疫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所以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互相合作、互相包容、互相关怀,而且要把防疫新生活内化成日常生活习惯。

结语

研究冠状病毒数十年的中研院院士赖明昭教授,由于其研究非常杰出,被誉为台湾新冠肺炎之父,在今年十月二日国际人医年会演讲「认识新冠病毒」分享研究心得,在其结论特别提到:「COVID-19的未来,不会消失,将来的新冠病毒,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季节流行,且病毒变化的速度远大于人类可以反应的速度,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惧的心,尊重生命,学会与病毒和平共存。」

「疫后的新生活」当然强调个人防疫的习惯养成,但更重要的是新地球观的建立,我们人类过去不断的扩充与开发,相对地也破坏了大自然,滥垦滥伐、滥补野生动物,天然资源遭到严重损害,造成地球暖化、极端气候及海洋生态浩劫,不只许多动物濒临绝种,地球的生物链也脱序,此次疫病来袭,给予我们很大的警讯与教训。

如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如何关注国土生态的保全与复育,如何珍惜自然资源,如何关心环境之永续发展,每个人都必需要从内心去体认,并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我们可以说「抗疫新生活」将是我们以后生活的新常态了。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2期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圖片/張金堅教授提供)
(图片/张金坚教授提供)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