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是國人的常見疾病,患者通常會因結石掉落泌尿道,造成尿道阻塞,出現劇烈的腰痛、排尿疼痛、血尿等症狀,而請醫師以體外震波震碎結石,使其隨尿液排出,或以手術方式取出結石。不過,醫師提醒,術後可能殘留的小結石,雖不會阻塞尿道或引發明顯疼痛,但仍建議取出或定期追蹤,以免導致泌尿道癌或腎臟癌病變。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亞伸醫師近來收診2名婦女,皆因長期患有腎結石,平時沒有特別不適,卻因結石反覆引發身體內發炎和刺激,導致腎臟細胞出現癌變。其中一名82歲的鍾老太太,30年前因手術造成輸尿管阻塞,殘留的腎結石多年與身體相安無事,沒想到2個月前卻發現腎臟轉變成上皮細胞惡性病變,後來以手術切除右側腎臟,取出殘留結石,才順利控制病症。
至於另一名患有20年腎結石病史的79歲賴老太太,則因腎臟出現鱗狀上皮細胞癌病變的病程過久,癌細胞已轉移而無法手術。
吳亞伸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得知罹患泌尿道結石的初期會積極治療,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轉為消極治療,或等到結石疼痛復發才又尋求協助。不過,醫學研究文獻認為,結石所引起的慢性發炎和刺激可能引起泌尿道癌病變,約4%至5%會演變為腎盂上皮細胞癌,其中6%至15%屬於麟狀上皮細胞癌變,所以即使是不會產生疼痛的結石,仍須定期給醫師檢查。
泌尿道結石容易反覆再發,一旦發現應視直徑大小,施行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手術取石,使結石不殘留於體內,降低慢性發炎和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此外,預防重於治療,民眾應養成每日至少攝取3000毫升的水分,保持一天排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