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转移性大肠直肠癌在治疗之前,需要了解是否存在有基因突变的情形,尤其,在大肠直肠癌中,高恶性度BRAF基因发生突变的机率约5%左右,BRAF基因突变的转移性大肠直肠癌,具有化疗反应不佳、容易转移与复发的特性。自2005年首款大肠直肠癌的标靶药物问世以来,近20年都没有专属标靶药物,可治疗高恶性度的BRAF基因突变。近年迎来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治疗新曙光,终于有BRAF基因突变专属的双标靶药物可使用。
依临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线治疗时,平均7个月就会复发、存活期低于14个月。而这样的治疗困境终被双标靶药物突破。更让人雀跃的是,就算一线治疗复发了,接续使用双标靶药物,有近十倍的患者,在治疗后肿瘤缩小或是完全消失 。若医疗团队取得共识,有机会接续手术,提升长期控制疾病甚至治愈的机会。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院长暨大肠直肠外科主治医师王照元分享诊间BRAF基因突变个案,洪小姐是1位不到40岁的年轻母亲,尽管在确诊第三期时立即手术切除原发肿瘤,但仍在两年半内历经两次复发,甚至需切除子宫与卵巢。所幸,在自费使用双标靶药物半年后,电脑断层已不见癌细胞踪影,仅在腹腔镜检查时,发现肠膜上残留的少量癌细胞。为了陪伴6岁女儿长大的她,目前正以治愈为目标,持续治疗中。
大肠直肠癌转移性患者想拚治愈?关键在「缩小肿瘤」
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院长暨外科部大肠直肠肛门外科陈自谅说,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记报告,大肠直肠癌发生人数高达16,238例,再度蝉联男性新发癌症排行冠军,与女性排行季军;此外,在癌症死亡排行上也稳居第三名,平均每日约有1.3人因病而死亡 。
大肠直肠癌是一种「安静」的癌症,初期症状不明显,且症状随着发生位置略有不同。若发生在左侧(远端大肠)容易出现肠阻塞、排便改变习惯、血便等;但若发生在右侧(近端大肠),因为粪便尚水分较多,且大肠管径较宽,症状更容易被轻忽。根据临床观察,患者发生症状后才就医,确诊时往往已属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
肿瘤侵犯深度、淋巴转移程度、是否发生远端器官转移会影响大肠直肠癌的分期。
整体而言,第一期至第三期以手术切除为治疗骨干,并视情况加入化疗,降低复发风险;而第四期的患者,因为癌细胞已远端转移至其他器官,以化疗与标靶治疗等全身性治疗为主力。陈自谅院长接续说明,虽政府自民国95年起推动公费粪便潜血检查,但每4人仍有约1人确诊时已属第四期 ,也就是所谓的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此外,一旦从第三期恶化至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将会从71% 陡坡式下降至15%、骤减了56%,平均每13个人中仅有约两人能存活超过五年 。
想要达到长期稳定控制疾病,甚至力拼治愈,基本上都需要经过手术。然而,临床上仍有约23%的患者在首次治疗无法手术 。这些患者可能因为身体机能不佳,手术难度较高,或是肿瘤较大、发生转移。前者可透过3D腹腔镜手术、达文西机器手臂辅助手术等,降低手术的门槛。而后者,则仰赖外科医师与内科医师的合作,透过化疗与标靶药物等,先让肿瘤萎缩,再进行手术切除。
BRAF突变恶化快/易转移/高复发/标靶少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肿瘤医学部主治医师梁逸歆提醒,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患者,若希望追求更长的存活时间,甚至争取治愈,因此个人化医疗格外重要,治疗前需要先透过基因检测,确认我们要攻击的敌人以及可以使用的标靶武器。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给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简称NGS)在大肠直肠癌,建议有预算考量的患者,可以优先检测已有标靶药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与NRAS)、MSI、HER2四大基因。
梁逸歆医师接续说明,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帮助医师选择标靶武器,还可以作为预后的一项评估。举例而言,BRAF突变就是一项预后不良的因子,这类基因型在我国大肠直肠癌个案中约占5至8%,其不仅疾病恶化快速、容易腹膜转移,还有很高的抗药性、容易复发。然而,过去却一直没有专属的标靶药物可使用,BRAF基因突变患者的预后可说是有很大的加强空间。整体而言,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患者在第一线治疗后7个月就可能恶化,平均存活时间也仅有13个月,相较于无基因突变的患者有高达37.1个月 ,存活时间整整缩短了两年。
BRAF突变专属双标靶药增75%存活时间
梁逸歆医师鼓励,BRAF突变的转移性大肠直肠癌患者在第一线治疗恶化后,患者切莫消极,今日终于有专属的双标靶药物可以接力治疗,有高达75%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进程,肿瘤缩小或完全消失的机会也从2%增至19%,足足增加了10倍。此外,患者存活时间增加了75%、死亡风险也降低39%,突破从恶化到离世不足半年的困境。
BRAF基因突变患者急需专属双标靶药物抢时间救命
国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岁民众,每2年1次的免费粪便潜血检查,根据研究显示,规律进行检查,可降低29%晚期肠癌发生风险、35%死亡率 。王照元院长提醒,若有家族史的高风险族群,也建议可以及早进行大肠内视镜检查,避免罹患肠癌而不自知。若不幸罹癌也别气馁,在治疗选择日益多元的今日,即便发生恶性度较高的BRAF基因突变,也有包含双标靶药物在内的精准治疗武器可以使用,积极与医师配合,都有机会长期控制疾病。
王照元院长也说,BRAF基因突变患者迫切的需要突破性的治疗抢时间救命。然而,目前健保尚未开放给付专属BRAF的双标靶药物,治疗的经济负担较大,对于许多患者而言,新的治疗选择无疑是一道曙光,但自费用药的经济负担却又残忍将其熄灭;就算咬牙自费治疗,也容易「因病而贫」。期待政府看见病友的心声与需求,让BRAF基因突变的患者也能在健保的支持下,获得更适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