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首《外婆的澎湖灣》成名的歌手潘安邦,今年2月因腎細胞癌過世,讓許多歌迷驚呼:「怎麼會?」醫師表示,腎癌可說是沉默殺手,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且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導致不少患者一發現時就是晚期,幸好目前已有成效極佳的標靶藥物,可延長疾病控制期;即使出現副作用,也可透過劑量調整等方式來緩解,患者可別中斷治療,才能為生命打「癌」長賽。
腎癌每年新增500-800例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鍾智淵表示,腎癌是相對較少見的癌症,沒有擠身十大癌症排行榜,估計以往每年約有500例,不過近年來患者數有緩步上升的趨勢,現在每年可上看800例。其中,以腎細胞癌最常見,占總數近9成。
腎癌難以預防 也難以早期發現
然而,腎癌卻比其他癌症更難以預防,因為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而且沒有非常明確的高危險群;此外,腎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當腫瘤擴散到鄰近器官、或大部份的腎組織被侵犯時,才會引起疼痛和血尿等症狀。
臨床上約20-40%患者,一診斷就已經是腎癌晚期,無法透過切除手術來根治,鍾智淵醫師表示,由於這類晚期腎癌患者對化療的反應不好,過去曾發展出免疫療法,但僅不到2成的患者有效,不過隨著分子生物學進步,現在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標靶治療。
接力使用標靶藥 控制晚期腎癌
鍾智淵醫師指出,腎癌有兩大不同機轉的標靶藥物,一類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一類則是抑制細胞增生。以最常使用、健保有給付的第一線口服多重標靶藥物為例,其本身是屬於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簡稱TKI),主要機轉可透過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氧氣和養分,於第一線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有良好的效果。
雖然標靶藥使用一段時間後,患者病情仍可能惡化,也就是腫瘤產生抗藥性,不過鍾智淵醫師表示,目前癌症的標靶治療如同接力賽,以腎癌來說,不只一種標靶藥可使用,因此當第一線標靶藥失效,可以接續使用第二線標靶藥,以繼續控制疾病、延長存活。
副作用可緩解 替生命打「癌」長賽
標靶治療的毒性雖然比化療、免疫療法來得低,不過仍可能有副作用,鍾智淵醫師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一線口服多重標靶藥物,不只作用在血管、也會作用在上皮細胞,因此患者可能出現倦怠感、皮膚長水泡的手足症候群。
鍾智淵醫師說明,一開始治療患者都會先給予標準劑量,若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會替患者調整用藥劑量與頻率,兼顧治療效果又可緩解副作用;如果患者真的對某一種標靶藥很不適應,也可以透過換藥的方式來治療,不過這個情形非常少見,不到5%。
晚期腎癌無法根治,如果沒有用藥就無法延長存活,鍾智淵醫師提醒,要替生命打「癌」長賽,務必保有積極抗病的態度,並且與醫師充分合作、配合醫囑用藥,才是正確的抗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