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顱顏皮膚癌術後免植皮,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皮膚癌口,獲刊登國際期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近來陸續治療多位顱顏部位罹患惡性皮膚癌的高齡長輩,考量患者年紀偏大,且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一旦術後採用植皮或皮瓣重建手術困難度較高。
故醫療團隊改以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的皮膚癌口,輔以仔細照料促進傷口順利癒合,門診追蹤也未復發,上述成果獲發表於顱顏外科權威期刊《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與全球醫界菁英共同分享台灣成功手術經驗。
皮膚癌位居十大癌症第8位,紫外線、慢性發炎、離子輻射都是潛在危險因子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近期臨床門診就收治3名年紀超過80歲的高齡患者,分別因右眼眼尾出現形狀不對稱且邊緣不規則的結痂、右眼眼頭形狀不規則黑痣,以及頭頂長達約6公分寬腫塊等症狀前來就醫,均確診為皮膚癌。但因病灶均位於顱顏部位,使得愛面子的長輩們羞於外出,也讓家人憂心不已,所幸治療後外觀幾乎與正常人無異,重拾社交信心。
鄭旭棠醫師指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有許多不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則是保護功能,因皮膚在人體的最外層,無時無刻反覆接受溫度、日光、摩擦、細菌等物理化學生物的刺激,也會對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故綜合個人先天條件及後天刺激,皮膚可能衍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癌症,常見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
而依據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前十大癌症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95年至民國105年,全國皮膚癌每年申報人數由2,457人增至3,627人。其中被證實的危險因子,包括紫外線的照射、慢性的砷暴露、離子輻射、慢性發炎、免疫抑制等,上述三位患者自年輕皆務農,長時間接受陽光曝曬,研判因此罹患皮膚癌。
切除顱顏皮膚癌術後免植皮!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皮膚癌口,成功修修臉
由於顱顏部位若有大面積皮膚癌,切除的面積必須大且深,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依癌別不同,會建議高風險區域需達4-6釐米切除範圍,以避免癌症的復發。同時傷口須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重建手術,過去常見重建方式為植皮手術,或是皮瓣重建手術,只是患者一旦年紀大、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不僅重建手術會相當困難,且常需從其他部位取得組織,再補到切除後的傷口。
為了解決後續照護問題,鄭旭棠醫師及其醫療團隊在確診為皮膚癌後,會使用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完整的皮膚癌切除。若進一步經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組織邊緣沒有發現癌細胞,緊接著立即使用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的皮膚癌口,經過一段時間傷口照護,順利癒合,門診追蹤也沒有復發情形,上述成果於今年九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分享台灣成功手術經驗。
【醫師小叮嚀】:
最後,鄭旭棠醫師提醒,因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國內皮膚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且以高齡患者居多,但皮膚癌多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死亡率遠低於其他癌症;故其呼籲若察覺皮膚癌早期症狀,如有形狀不對稱、不規則或顏色特異等腫塊,都要提高警覺不可輕忽。
【醫學小字典】
民眾可透過ABCDE自我檢測方式,判斷皮膚腫塊是否為惡性:
A (Asymmetry)形狀不對稱、B (Border)邊緣不規則、C (Color)顏色不均勻、D (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E (Elevation)明顯凸起或腫塊。不論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或是黑色素細胞癌,在確定診斷後,都必須接受完整手術切除,以避免癌症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