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12/16 下午 11:00:08

研究:學齡前兒童學音樂 性情和善開朗

(關鍵字: 同理心 , 音樂 , 好個性

為了把握住寶寶滿3歲前的學習黃金期,爸媽們在「智力及品格的養成教育」上可以說費盡苦心,但究竟什麼樣的方法最有效呢?加拿大教育學者近期發表一項研究顯示,讓學齡前的孩子密集地接觸音樂,或跟他人一起「創作」演奏,就可以讓性情變得比較和善、開朗、有同理心,也有利大腦的發展。

美國《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16日報導,加拿大麥可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針對50名年僅6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實驗,其中一組寶寶和爸媽被安排接受每個星期1小時的「音樂教育」,包括唱歌、打擊樂、節奏律動、即興演出等,培養出歡樂但有紀律的親子關係;至於另一組小朋友則和爸媽在充滿書本跟玩具的教室裡一起學習,雖然有接觸音樂但不主動參與,藉此製造出差異化。

加拿大學者發現,讓學齡前的寶寶和他人一起「玩」音樂,長大後不僅不易走歪路,也能培養好性情好人緣。(圖片/取材自美國《Time Magazine》)
加拿大學者發現,讓學齡前的寶寶和他人一起「玩」音樂,長大後不僅不易走歪路,也能培養好性情好人緣。(圖片/取材自美國《Time Magazine》)

當寶寶滿週歲的時候,有接受過音樂教育的實驗組已經培養出良好的節奏感,面對挫折時的負面情緒明顯減少,變得更愛笑更樂觀,跟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相對成熟。研究人員解釋,和爸媽一起「玩」音樂需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了解對方在合作過程中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只在乎自己主觀的感受,這會培養出孩子們的「同理心」(empathy),而在團體生活中建立起好人緣。

英國劍橋大學之前也作過類似的研究,實驗對象為52名8到11歲的兒童,結果發現受過密集音樂教育的小孩確實可以精確地猜測出他人的心境,進而表達出對對方負面情緒的同情;此外,如果能在就學期間多多參與戲劇(drama)的訓練和演出,也能養成好的「同理心」技能。

研究人員建議,當很多父母親都把焦點放在「智育」的同時,不妨把孩子送到音樂班,或買幾個簡單的樂器回家,讓孩子不僅接觸音樂,還能動手參與音樂,使「德育」以及「群育」得到充分且平衡的發展,體現「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的真實意涵。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