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55岁是一名兢兢业业的上班族,最近老板交代一项专案需要加班赶工,这几天连续加班到晚上8点,饮食也不正常。一天早上上厕所时,突然解了大量鲜血便,想到爸爸20多年前诊断大肠癌去世,惊惶失措下,赶紧挂了大肠直肠外科门诊就医。进入门诊第一句话:「医师,我是不是有大肠癌啊?」
血便原因大多不是大肠癌
根据统计,血便大部分的原因是肛门疾病造成的,包括:痔疮、廔管、肛裂等,其余原因有大肠憩室、大肠发炎、大肠瘜肉、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出血等,真正是大肠癌造成血便不到10%。陈先生继续问到:「听说现在台湾大肠癌很严重啊!我爸爸就是大肠癌过世的。」
台湾大肠直肠癌现况
大肠直肠癌(简称大肠癌)已经连续13年为我国发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的癌症,每年新诊断的大肠癌人数约13,000-16,000名,诊断时约有1/4为第四期。常见的危险因子包括:年纪大于50岁、有大肠癌家族史、糖尿病、肥胖、抽菸、喝酒、高脂低纤饮食、好食红肉(猪、牛)、发炎性肠炎等。陈先生再问:「如果血便大部分不是大肠癌造成的,那大肠癌有什么症状?」
常见大肠癌症状
常见大肠癌的症状包括:血便、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大不干净(里急后重)、腹胀、腹痛、体重减轻、倦怠、贫血,但近年来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没有症状」。陈先生问到「没有症状!那我哪知道我有没有得到大肠癌?」
大肠癌诊断
卫福部国民健康署有推出大肠癌筛检,提供50-74岁民众,每2年免费做1次粪便潜血检查,若有阳性则建议后续做大肠镜检查。可是,粪便潜血检查阳性不代表一定有癌症,可能只是有息肉,且大部分是痔疮造成;相反的,检查阴性也不代表没有问题,因为这种检查便宜但敏感度不高,若是有临床症状,就算是阴性,还是会建议做大肠镜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大肠癌有年轻化趋势,在美国已经建议将筛检年龄调降至45岁,而且是每年接受大便潜血检查。在一旁的陈太太问到:「我上次做大肠镜切了一颗息肉,那要多久追踪1次?」
大肠镜检查
大肠镜检查是用内视镜从肛门一路检查到盲肠,也就是大肠最深处。经内视镜放大后可以看清楚微小的瘜肉并将之切除。若第一次大肠镜检查为正常,则可以回归每2年做1次大便潜血检查,若是发现低风险息肉,则建议3-5年要再追踪检查大肠镜,而若诊断是高危险性瘜肉,则建议2年要再追踪1次大肠镜,不过考量到每个人清肠干净程度不一,一切要以医师建议为主。陈先生立马要求要做大肠镜,但也问到「我爸爸诊断时就说只能做化疗,但隔壁老王却说可以开刀,到底要怎么治疗大肠癌啊?」
大肠癌治疗
大肠癌第一期至第三期主力治疗是手术,而第四期大肠癌主力治疗是化学治疗加标靶治疗,第二期、第三期的直肠癌可能会先接受电化疗再开刀。现在的手术治疗非常先进,除了传统开腹手术,还有许多微创手术可以选择,现今超过7成的大肠癌可以采取微创方式进行手术切除。微创手术有分成标准腹腔镜、3D腹腔镜、达文西机器人手臂手术,比较表如下。不过每个病患的病情不同,适合的手术方式也不同,需要病患与医师充分讨论。
化学治疗也随着医学进步效果变好且副作用减少,这10多年来标靶药物广泛的使用下让第四期大肠癌有更好的疗效。此外,近年来「精准医疗」的概念逐渐普及,精准评估肿瘤基因型态及精准用药也成为时下主流。门诊尾声,陈先生问「那我要怎么预防大肠癌呢?」
大肠癌如何预防?
预防大肠癌最基本就是维持正常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天天五蔬果,避免吃过多的红肉,建议50岁要做第一次大肠镜,若有大肠癌家族病史则要提早到40岁,几乎所有大肠癌都是由瘜肉慢慢长大的,若是能在还是瘜肉阶段就将其切除,并定期追踪,就是预防大肠癌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