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4/4/22 下午 10:32:53

子癇前症不一定都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必知子癇前症的分型!

(關鍵字: 高血壓 , 子癇前症 , 胎兒生長遲滯 , 妊娠併發症 , 胎盤功能不良

由於醫療的診斷不斷進步,讓治療方式能更為個別精準化,以求真正解決患者的問題。對於子癇前症,除了一般隨著懷孕週數區分嚴重程度;在2023年12月的《美國婦產科雜誌-母胎醫學期刊》登出的文章提出新的子癲前症分型:第一型與第二型,雖在處置治療上仍無重大改變,不過,細微的相異之處更能凸顯提供個別差異的客製化治療。

子癇前症,可說是常見的妊娠併發症,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子癇前症在台灣發生的機率約在2~8%,是造成孕婦死亡的前三大原因之一(另兩項原因為羊水栓塞與產後大出血)。

子癇前症過往的分類方式

關於子癇前症的分類,過往是依發生時間區別,「以34週為分界,小於34週發生的稱為『早發型子癇前症』,是孕婦與胎兒產生併發症最主要的大宗,發生週數愈早,對胎兒的影響程度愈大;晚於34週發生則為『晚發型子癇前症』;產後出現稱為『遲發性子癇前症』,後兩者對孕產婦的影響較大」。

處置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生產(終止妊娠)!隨著胎兒的出生,特別是胎盤的娩出,子癇前症的臨床症狀就會逐漸消失,蘇國銘醫師指出,「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會緩解,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會持續高血壓」。因此,醫師會依據臨床症狀選擇適當的時機生產,卻也因此造成胎兒早產。

現今子癇前症的診斷與分類方式

蘇國銘醫師指出,當前對高血壓的定義已有所改變,不再是以往的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2022年由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學會發布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將高血壓標準下修為收縮壓130 mmHg、舒張壓80mmHg」。

原本依發生時間區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姊妹刊物《美國婦產科雜誌-母胎醫學期刊》(AJOG-MFM)於 2023年12月,提出新觀念,將子癇前症分為兩種型態:TYPE 1是胎盤功能不良,TYPE 2為母體的心血管對於懷孕的適應不良」。蘇國銘醫師說明如下:

第一型:胎盤功能不良 (Type I: placental dysfunction)

多發生於34週之前。簡單說,就是「胎盤狀況不佳導致胎兒與胎盤的交流不好」,由於連接子宮與胎盤的血管出現問題,而無法順利供應足夠的血流量給胎兒,使得胎兒會有生長遲滯、呼吸窘迫的情況。

第二型:母體心血管適應不良(Type II: maternal cardiovascular maladaptation)

多發生於34週之後。常伴隨懷雙胞胎、多胞胎,或是因妊娠糖尿病而導致的胎兒過大,造成母體適應不良所出現的子癇前症。另外,本身較為肥胖的孕婦,心肺功能的負擔本來就比較大,到懷孕後期也容易有子癇前症。

他補充,「不是所有的子癇前症都會有胎兒生長遲滯的問題,就像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並非胎盤功能不佳,而是血管功能不好,這也解釋了為何患者的胎盤生長因子(PIGF)數值好,卻有症狀的原因」。

子癇前症的治療方式

治療上,兩種類型的子癇前症都會使用降血壓藥物,將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以下,以避免發生孕婦重度子癇前症、子癇症或是胎盤剝離等併發症。相異之處則在於:

第一型:胎盤功能不良

除了降血壓藥物外,也建議自懷孕早期開始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亦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重度子癇前症與子癇症的孕產婦依情況評估使用抗癲癇藥物,以預防癲癇發生。

第二型:母體心血管適應不良

藥物之外,需要運動、積極做好體重管理與減少糖分攝取,減少心肺功能的負擔。

若是重度子癇前症,「過往的做法是儘量安胎,該生才生,但現在傾向若已懷孕34週或32週,考慮讓胎兒先出來(即終止妊娠),以減少對母體與胎兒的傷害程度」。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蘇國銘

※原文刊載於2024年03月號《媽媽寶寶》445期。

※原文連結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9535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