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目前台灣罹病人口已超過220萬人,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更預測台灣患者人數在2030年將直逼300萬大關。值得重視的是,目前仍有約5成患者未達到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控制目標,專家表示,其一原因可能與血糖與肥胖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相關,陷「糖胖惡性循環」,呼籲糖友重視血糖、體重共同控制的重要性。
年輕糖友病情惡化快、平均壽命縮短十餘年
台灣糖尿病罹病規模持續擴大,更出現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表示,早發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惡化更快、併發症風險也更高。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若民眾於65歲診斷出糖尿病,平均餘命女性約下降0.7年,男性下降0.2年;然而若40歲診斷出糖尿病,女性平均餘命減少2.6年、男性平均餘命減少3.2年。國外研究則指出,相較70歲後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減少約2年壽命,30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壽命竟比一般人減少14年。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臨床發現,糖尿病患者控糖之路其實不如外人想得容易。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近80%伴隨體重過重或肥胖,這些患者因脂肪堆積在內臟,使得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難以控制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作用也會下降,除了會使胰島素分泌不足外,也無法向大腦中樞神經傳遞飽足感訊號,陷入糖與胖的惡性循環。
共同打擊血糖與體重,新型腸泌素可望成為未來趨勢
黃建寧醫師分享,臨床上曾收治一名40歲陳先生,因工作壓力大長期攝取高油、高糖飲食,年紀輕輕便確診糖尿病。陳先生雖積極想控制血糖,卻因為體重超標導致胰島素阻抗,且總是抑制不住想吃的念頭,導致控糖與體重力不從心、十分挫折。最終透過治療搭配生活型態改善,陳先生成功減重20%,且血糖也接近正常值。
醫師表示,類似陳先生這樣「糖」與「胖」交錯影響的臨床案例其實屢見不鮮,並非是患者控病不夠積極,而是病理性誘發胰島素抗性與誘發食慾後,造成血糖目標難以落實,難有效阻斷糖尿病及併發症風險。也因此,糖尿病治療趨勢已走向能同時打擊血糖與體重兩大痛點的「新型腸泌素」時代,並有研究證實其改善胰島β細胞作用、防止異位脂肪累積的效果。
腸泌素是糖尿病常見的治療選項,傳統腸泌素有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等功能。歐弘毅醫師說明,近期研究發現,新型腸泌素還能夠快速清除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並將脂質正確儲存在皮下白色脂肪組織供身體產生能量,避免進入到內臟器官,累積成為有害健康的異位脂肪,進而導致脂肪肝、高血脂風險,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控制血糖、管理體重的新曙光。
此外,新型腸泌素對患者而言便利性更高;且不僅作用於β細胞,更能抑制胃排空、降低餐後血糖。也有研究證實在新型腸泌素的作用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HbA1C)在治療24週後達到近正常值、過重或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減輕超過兩成體重。且患者在治療40週後,三酸甘油脂最高減少四分之一、一年後肝臟脂肪最高降低約四分之一等。
面對糖尿病的擴大,兩個學會共同提醒,目前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無論年紀皆須關注自身血糖數值、不可心存僥倖。醫師也鼓勵糖友若遇上控糖瓶頸千萬別放棄,目前糖尿病已有多元的治療選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配合醫囑穩定控糖與體重,才能掌控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