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12/28 下午 02:15:34

每年酒駕違規逾9萬件!外科醫師:微醺酒駕最危險,悲劇在0.1秒時發生

(關鍵字: 外傷 , 喝酒 , 酒駕 , 微醺 , 簡立建

歲末年終歡慶時刻,尾牙宴、過年圍爐等聚餐活動增多,飲酒助興機會也大幅提升。喝完酒酒駕非常危險,但是,根據2019年內政部警政署的相關資料顯示,一整年全國累積取締的酒駕違規依然超過9萬件,平均每天取締高達250件酒駕違規。外科醫師呼籲提醒,「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悲劇往往就在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

「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悲劇往往在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

台灣外傷醫學會前理事長、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簡立建醫師指出,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酒後駕車時,人對周遭的追蹤力與注意力均減弱,反應力也變慢,容易會做出錯誤的舉動,遇到突發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不可逆的悲劇。

酒駕所導致的外傷,比其他狀況導致的外傷更加危險

簡立建醫師進一步提到:根據台灣外傷醫學會所蒐集登錄的外傷資料顯示,從酒測值數據中更觀察到,微醺狀態酒駕最危險,因為酒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此時酒精對身體的影響則是在情緒亢奮、自信心增強等心理狀態上變化的階段,許多人會高估自己判斷能力,因此反而造成的外傷情形最嚴重。酒駕所導致的外傷,也比其他狀況導致的外傷,更缺乏保護機制,因此也更加危險。

關於酒駕也有不少迷思,許多人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完全,而照常出門開車工作,卻不知多數人並無法確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完畢,「睡一覺」後上路,往往陷他人與自己於危險中而不自知。

酒喝多喝少不是靠感覺,認識酒精怎麼代謝、先學會計算酒精量避免飲酒過量

由此可見,學習正確的酒精知識,了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是全民都迫切需學習的重要課題。普遍人認為在喝酒時只要有所節制,飲酒完後可多喝些糖水或蜂蜜水,或是運動就能幫助新陳代謝,但事實上「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量多寡的關鍵。酒精在進到人體內後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接續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

會不會喝醉的關鍵:酒精攝取量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指出,有患者喝酒後出現腸胃不適來求診,皆表示自己並沒有喝很多或是很烈的酒,但很多民眾不知道的是酒精攝取量才是會不會喝醉的關鍵,喝下的c.c數或ml數× (酒精度數/100) × 0.8(酒精比重) =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

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因素影響,但平均而言,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公克)的酒精,所以學會計算酒精量才是真正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

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

坊間常聽聞「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方冠傑醫師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

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女性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也明確指出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則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另一方面,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未成年及孕婦也須謹記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健康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沒有節制的飲酒行為會對肝臟、胰臟等器官造成莫大的傷害。

《華人健康網》提醒您: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坊間常聽聞「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
坊間常聽聞「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
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
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