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10/7 下午 06:08:26

发炎性肠道疾病恐并发大肠癌!掌握腹痛、腹泻、血便5大警讯早就医

(關鍵字: 大腸癌 , 腹瀉 , 腹痛 , 發炎性腸道疾病 , 蘇銘堯

你长期有腹泻、腹痛困扰吗?症状是想拉却拉不出的“拉,不拉多”,还是腹泻来得又急又快,想忍却止不住的“惊,急拉”?而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有这一些症状小心可能是发炎性肠道疾病找上你!尤其,在季节转换之际,天气忽冷忽热,出现频繁腹泻的症状,要提高警觉,发炎性肠道疾病严重时,甚至会提高大肠直肠癌的风险,不得不慎!

(图表提供/台湾小肠医学会)
(圖表提供/台灣小腸醫學會)

发炎性肠道疾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发炎性肠道疾病好发于年轻人身上,主要以20-40岁的青壮族群为主,其他年龄层的患者也都可见。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胃肠科主任苏铭尧表示,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因肠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与错误识别所引起。根据台湾全民健保重大伤病文件资料,目前台湾发炎性肠道疾病患者约4千多人,相较于1998年的139人,成长近30倍。

发炎性肠道疾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症

发炎性肠道疾病依照发炎分布形态、侵犯肠壁程度,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症,两者症状不一样,前者为明显的血便、腹泻症状,后者则以腹痛、腹泻为主。“克隆氏症”与“溃疡性结肠炎”为难兄难弟,都是发炎性肠道疾病,日本的安倍晋三首相也是深受溃疡性大肠炎之苦,曾经一天跑厕所30次,真是苦不堪言!

台湾小肠医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胃肠科主任苏铭尧表示,发炎性肠道疾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因肠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与错误识别所引起。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

台湾发炎性肠道疾病病友会会长杨式光则分享,34岁的小儿子在上大学的那一年,突然频繁腹泻,体重从原本98公斤爆瘦剩50公斤,且发生肛裂和肛门廔管,多次进出医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4、5年后膀胱也长出廔管,小便尿出菜渣、雪花片片,进一步检查才确诊为“克隆氏症”,属于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一种。杨会长的小儿子后来在切除30公分小肠、装设肛门造口和生物制剂的长期使用下,不仅完成大学课业,目前工作表现也十分出色。

柔肠寸断!发炎性肠道疾病肠阻塞,需要多次切肠手术

临床也常见许多发炎性肠道疾病患者因肠壁不断遭受免疫系统攻击,出现发炎、溃疡,甚至因为引起瘘管、穿孔或阻塞需接受多次切肠手术,导致短肠症,如同“柔肠寸断”,必需透过静脉注射补充营养;或因为严重肠炎造成巨肠症须接受大肠切除。另外,患者也会因肠道反复发炎,提高并发大肠直肠癌的风险。

虽然发炎性肠道疾病无法根治,但症状较轻者可透过5-ASA药物、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来稳定病情,即使是病症较严重者,也能藉助生物制剂的帮助,达到“临床症状改善”、“肠肠黏膜恢复正常”和“病理上的发炎反应缓解”的治疗目标,以控制病情。

出现发炎性肠道疾病5大警告 尽早就医检查,并接受治疗

提醒,发炎性肠道疾病有5大警告,包括:莫名的腹痛、腹泻、血便、体重变轻和发烧,民众若反复发作,应尽早就医检查,并接受治疗。发炎性肠道疾病目前已经有不断进化的治疗目标,患者能改变命运,主要包括:增加类固醇停药率、延长复发时间、降低住院及需要手术的机会,以及降低大肠癌发生率。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