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9成的民眾患有牙周病,牙周病已經是台灣「國民病」。牙周病患者因為牙齦已經紅腫發炎,有疼痛、敏感、刷牙流血等症狀,因為牙齦已經發炎,而牙齦發炎會逐漸脫離骨頭,使骨頭流失,造成較深的牙齦溝。此處容易因為口腔衛生的不良,引起牙菌斑大量堆積,加重牙周病的程度。
什麼是牙齦溝?
什麼是牙齦溝?牙齦溝是介於牙齒與牙齦之間的縫隙,正常深度大約為1~3 mm,若出現牙周病的破壞,此深度會變深,此時稱為「牙周囊袋」。牙周囊袋可以說是檢測牙周病的關鍵指標。檢測牙周病程度時,牙醫師會利用牙周探針進入牙周縫隙,測量牙周囊袋的深度,作為判斷牙周病的標準。
牙齦溝清潔,光刷牙不夠
健康的牙齦,牙齦溝的深度會介於1mm-3mm之間,若是3mm-5mm,且有牙齦紅腫發炎、刷牙流血等症狀,就有可能是牙周病初期的徵兆。為了避免牙齦溝不斷變深,日常清潔便非常重要。一般牙刷刷毛太短,無法進入較深的牙齦溝內清理,此時透過沖牙機輔助,可以進行清潔保養。沖牙機原理是利用高壓水柱加一點空氣,並且以90度角度將牙齒表面的殘污打掉,進行牙齒養護。
餐後15分鐘口腔清潔最佳時機
但是,沖牙機無法替代牙線,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主要是靠牙刷、牙線等的使用,將牙齒徹底清潔乾淨。美國馬里蘭大學牙醫學博士Dr. David Lee則指出,餐後15分鐘是進行口腔衛生黃金時刻,但若要刷牙,可以「先沖牙,後刷牙」,避免在酸性口腔環境中刷牙,對牙齒造成損害。
如何正確沖牙?
應該如何正確沖牙,才不會水柱四散飛濺?首先要裝好噴頭,並加滿水箱,再選擇適合的沖力方式;接著將噴頭含入口中,微張嘴唇,半彎上身靠近洗手面盆;按下啟動鍵,順著牙縫讓水柱將或殘污流入洗手台。以往常見的沖牙機體積較大,攜帶不便,現在有體積小巧可隨身型沖牙機,適合上班族和外食族群。
如何預防牙周病?
預防牙周病,需要靠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全民健保有給付12歲以上民眾,每6個月洗牙1次,定期檢查口腔健康,以維持牙周組織的健康。另外,也要養成良好生活型態,戒菸、戒酒、規律的運動、紓解壓力、睡眠充足及飲食營養均衡等,都有助於預防牙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