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10/8 下午 11:31:12

社區復健缺資源 康復之路待改善

(關鍵字: 康復之友聯盟 , 社區精神復健資源 , 陳萱佳

根據一項「全國社區精神復健資源總體檢」,結果「日間型服務」、「在地化發展」,以及「提供多元服務」等都不及格,因此,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特別呼籲,健保局應重視精障者社區復健,提升日間型機構健保補助額度,並規劃可因應在地化特性之日間型復健服務補助政策,以彌補資源不足的窘況。

陳萱佳秘書長強調,對精神病患而言,最理想的治療場所為病患最熟悉,且最少束縛的環境。(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陳萱佳秘書長強調,對精神病患而言,最理想的治療場所為病患最熟悉,且最少束縛的環境。(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陳萱佳指出,精神復健體系是精神醫療照護非常重要的一環,國內精神障礙者的照護,已由傳統的「治療疾病」轉為整體醫療「回歸社區」的方向。不過,精神障礙患者的復健機構嚴重不足,加上民眾對於精神疾病認識不足,所產生的不友善行為,讓原本應該逐漸回歸社會的病友們,得不到需要的復健,而不斷地進出醫院接受治療。

資料指出,精神衛生法於97年7月正式施行至今,依據精神衛生法中第4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由各縣市公衛護士提供社區精神康復者訪視追蹤服務,並依病情診斷區分為1到5級,將資料登錄於衛生署。因此,至民國100年所管理的個案數總共有123,572人,其中領有精神障礙者手冊共有113,461人,而迄今仍有2/3的精神障礙者需要回歸社區,接受復健資源幫助。

目前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又分為日間型與住宿型,其內涵主要是協助病情已經穩定,且有復健潛能的精神康復者獨立生活回歸社會。但迄今台灣地區仍有包括:新竹縣、嘉義縣、台東縣、以及澎湖縣等,尚未設置日間型社區精神復健機構;澎湖縣、基隆市,以及金門縣,沒有住宿型的康復之家。

陳萱佳秘書長強調,對精神病患而言,最理想的治療場所為病患最熟悉,且最少束縛的環境。精神康復者的康復之路,絕不能僅靠單一資源,唯有落實衛生、社政、勞政與民間組織等服務體系之連結及分工,以建構整合性、連續性之照護網絡及轉銜機制,才是當務之急。

此外,罹患精神疾病的病友即使治療順利,回歸社會就業仍然可能面臨幾個現實的問題;諸如目前社會失業率增加、工作型態改變、職場環境可能的歧視等等,這些都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