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卡病毒小辞典 5大Q&A快速了解】
Q1/什么是兹卡病毒?
什么是兹卡(Zika)病毒?台湾疾管署解释,兹卡病毒(Zika virus)为黄病毒的一种,目前被认定为是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最早是在公元1947年于乌干达的兹卡森林中分离出来。
过去只有少数人类病例的报导,直到公元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蒲岛爆发群聚疫情,才有比较多对这疾病的认识。且兹卡病毒可依据基因型别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型别,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等都有发现的纪录。
Q2/兹卡病毒怎传染?
至于传染途径上,目前认为兹卡病毒是由病媒蚊(斑蚊属)和灵长类动物,是形成病毒传播循环的关键,但详细病毒传播过程仍待研究。但一般研究认为,是人在受到带有兹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后,经过约3至7天的潜伏期后,开始发病。
Q3/兹卡病毒的临床症状是?
且感染者在发病时期,血液存在有兹卡病毒,此时如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蚊体内增殖15天左右,进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而当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另一个健康的人也会受到兹卡病毒的感染。
一旦不慎遭受兹卡病毒感染,常见症状则包括:头痛、发烧、斑丘疹、关节疼痛及结膜炎(红眼)等反应,有时甚至会伴随有肌肉酸痛,以及后眼窝痛的症状发生,与登革热相比症状较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