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是指皮膚組織或黏膜不易癒合的缺損,多由局部感染、損傷或局部代謝、血液循環及營養障礙等所引起的。其特點為皮膚或黏膜上皮及下組織不同程度的壞死,底部常有發炎反應。常見潰瘍的部位為口腔、胃、十二指腸等。
以下就針對上述常見部位來介紹。口腔潰瘍就是常見的嘴破,是指口腔內的舌頰、上顎、唇等軟組織處的粘膜發生一個或多個黃白色橢圓或圓形的潰爛點。在進食、喝水、刷牙,甚是有時說話碰到潰瘍處會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易反覆發作。消化性潰瘍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腸,是指消化道部位受到了胃液的腐蝕造成黏膜受損,使黏膜層產生糜爛的現象,病發在胃時稱為胃潰瘍,出現在十二指腸則稱十二指腸潰瘍。
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非常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大約在二十到四十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大約在四十到六十歲,但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口腔潰瘍確切的病因還不知道,已知的因素有柑桔類水果、急速減肥、免疫失調、食物過敏、缺乏維生素B12、鐵等等。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很多,如胃酸、胃蛋白脢、膽汁、藥物、喝酒、抽菸及壓力等,以及最近幾年來熱門的話題—胃幽門螺旋桿菌。口腔潰瘍不治療仍然會於七至十四天內自行痊癒且不留疤痕,至於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可使用一種抗潰瘍藥物加上兩種抗生素來治療。良好的口腔衛生可以降低口腔潰瘍的發生率,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不抽菸、不喝酒、不要熬夜、食用溫和飲食等方法是消化性潰瘍患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