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視網膜中央部位退化,年齡增長與基因遺傳是罹患的兩大成因,因為通常出現在老化過程中,所以常被用為一個統稱。在60歲以上的人口中,老年黃斑病變是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視網膜的黃斑點上增生不正常,把接收視像的黃斑點遮蓋,在視覺上會出現視物扭曲或產生黑影,最終造成視力喪失。通常是兩側性發作,影響患者閱讀和看微細物體,但周邊視力並不受影響。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主要依據是否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大部分患者屬於乾性病變,並未形成脈絡膜新生血管,但有黃白色細小沉積物出現於黃斑區,通常對視力影響較小,中心視力經過2、30年才會變差,但仍有惡化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可能,目前缺乏有效療法。而濕性病變患者大約只佔老年性黃斑病變的十分之一,因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及彈性纖維層病變,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這些新生血管比較脆弱,常會爆裂、滲水、出血,造成黃斑部水腫、出血等現象,短時間內中心視力便會嚴重受損。
針對濕性病變主流的治療方法為血管生成因子合成抗體療法,約8成病人視力可進步或維持現狀,但缺點為需多次注射才有療效。對於此種方式療效不良的病人,則會考慮光動力治療,患者先在靜脈注入活化光敏劑,依附於體內的增生血管,再利用低能量激光集中照射,令增生血管萎縮。但有些病患仍有可能治療無效導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