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大火的署医北门分院附设护理之家,其实是卫生署评鉴合格单位,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表示,护理之家的住民基本上是「三管」,也就是有气切管、鼻胃管、尿管患者,移动更困难,虽然火灾逃生是评鉴项目之一,但相关单位应落实平日抽查,尤其连夜间也要抽查,以免有单位只在评鉴时虚应故事。
国内收容老年人的机构,分属于内政部管理的安养中心以及卫生署的护理之家,老盟秘书长吴玉琴表示,安养中心有规定照顾员人力比,白天是8:1、夜间则是25:1,但据她了解,卫生署管理的护理之家,并没有订出夜间的人力比,因此人力可能是一大问题。
然而即使有人力比规定,曾多次担任安养中心评鉴委员的吴玉琴坦言,不少机构只有评鉴时会补足人力,平时甚至不断反应:「夜间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因此不少小型机构,平时夜间可能只有外劳,甚至没有人,呼吁除了透过评鉴,更应落实平日的抽查,「尤其夜间也应进行抽查」她强调。
罗东圣母医院院长陈永兴表示,院内也设有护理之家,平时就要进行演习,除了熟悉逃生动线、疏散措施,甚至连行政人员都要训练能灭火。
陈永兴医师也曾担任护理之家的评鉴委员,他认为现在许多机构品质有待提升,且目前护理之家与安养中心有两套评鉴标准,要求不一致,也应加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