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有1亿3千多万人感染C型肝炎,尚无预防疫苗,唯一用药对有些病毒株的治愈率又不及一半,中央研究院日前证实,宿主细胞的「核醣体40S次单元粒子」对C肝病毒复制的RNA转译过程,扮演了关键角色,将此宿主细胞的量降至一半,C肝病毒的复制量即可压低到10%以下,对预防与治疗C肝提供一个创新思考的途径,这篇论文也获刊在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 PLoS PATHOGENS)。

这项成果由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赖明诏院士、基因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典显领导的研究团队发表,张典显博士指出,C肝病毒RNA复制过程,依赖宿主细胞甚深,于是利用RNAi的技术,逐一系统性筛选出C肝病毒所需要的宿主细胞成份,终于检视出「核醣体40S次单元粒子」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同时提供宿主细胞与C型肝炎病毒细胞养分。
因此,张典显博士先假说调控「核醣体40S次单元粒子」,会降低C肝病毒的复制量,经过研究证实,当「核醣体40S次单元粒子」调降一半时,宿主细胞大体仍然健康,而C肝病毒的复制量已经被压低到10%以下。
张典显博士以山寨手机来作比喻:原厂的手机与山寨版的手机,在一般状况下运作,无法分辨真伪;然而,山寨手机的罩门在于收讯号能力不如原厂,因此若把收手机的讯号稍稍减低,原厂手机不会受影响,但是山寨版的手机就宣告无用。
此外,由于病毒复制过程中,少数病毒突变种能够逃过药物的压制,就会成为下一波主流抗药性病毒种,若仅针对病毒的蛋白体研发药物,病毒的抗药性终将不断发生。
相较之下,细胞的核醣体在生命演化史存在已久,产生变异的机会小,若以细胞核醣体为研究重点,预期有更稳定与长效的优点。赖明诏院士表示,藉着微调宿主细胞核醣体元素来对抗C肝病毒的复制,将是研发治疗药物的可行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