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分为「处方药」、「指示药」、「成药」三级,其中「指示药」是用来治疗症状较轻微的疾病,民众可自行到药房购买,但每年健保仍有20多亿元用于指示药,药界呼吁健保应处理重症、给付新药,必须强化民众自我药疗观念,并促使处方药转为指示药的速度;医师提醒,这样的出发点对维持健保有帮助,但务必要加强对民众的卫教,以免有误判疾病的疑虑。
中华民国药品行销暨管理协会今举行研讨会,指示药产业界指出,台湾指示药市场仅占所有药品市场的6%,远远低于国外,且这个市场持续萎缩,可见民众对于抱持「健保包山包海」的观念,不论大、小病都去医院,认为付健保费就该包下所有药费,更缺乏自我药疗的动力。
台北市药师公会常务理事沈采颖表示,《健保法》第51条明文指出,成药以及指示药品不列入健保给付范围,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执行,民国100年健保局给付指示药品品项数1227项、费用达21亿元。
除了民众习惯去医院拿药,她指出国内处方要转变成指示药的速度也停滞不前,更促使民众拿药一定要往医院跑,也使得原本应扮演专业谘询角色的社区药师,失去功能,所以健保费不断往上堆,不少药局为了求生存、甚至业务量都转往保健食品或日用品,成为恶性循环。
大冈山社区医疗群开业医师王宏育表示,健保因为财务紧缩,多年来对医界实施总额制度,医师冲量反而点值会降低,其实有利于推动民众自我药疗的观念,不过前提是要提供民众卫教知识,才有能力去判断那种情况可自我药疗缓解、哪种情况应该就医。
今年1月起医师公会全联会向健保局提出,诊所品质保留款的发放,以「是否卫教病患」为标准,王宏育医师表示,这是一个起点,让民众有醒觉健康不能全部依赖健保、促使有能力做自我药疗,加上药师的专业协助,才能让健保经费花在刀口上,让这套制度可长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