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有「無聲的視力小偷」之稱,因為青光眼是眼內壓力造成的疾病,會使視神經及視野受損,甚至有失明風險。但是,有關青光眼存在不少迷思,像是「罹患青光眼一定會眼壓高?」、「青光眼只需要降眼壓就會好?」等3大迷思,讓眼科名醫陳瑩山一次破解,並且教你6招防青光眼找上門!
青光眼是如何形成的?
眼睛是靠眼內的一種液體來調節眼球的壓力,這種液體叫做房水,它是由睫狀體分泌,由後房循流至前房,然後排出眼外。當房水無法排泄,造成壓力升高,這股壓力,壓迫到視神經,造成視野缺損,視力下降,這便是青光眼。
青光眼分成哪幾類?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表示,青光眼可分為急性與慢性青光眼,急性青光眼成因有三種:一是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二是急性虹彩炎發作、三是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突然失控造成。所謂「虹彩炎性青光眼」,屬於免疫系統誘發的睫狀體虹膜組織發炎,一般會出現眼壓升高、眼睛發紅、脹痛、畏光、視力模糊,以及眼眶疼痛、想嘔吐等症狀。
迷思一/青光眼一定眼壓高?
雖然青光眼是指眼壓升高,造成眼睛傷害的病,所以篩檢青光眼最基本的檢查就是到醫院去「量眼壓」。但是,眼壓的量測會有兩大盲點:
1.量眼壓的時間與方式
眼壓在不同時間,它也會有變化不同。通常一般人起床到中午以後眼壓會逐漸升高;另外量眼壓時,眼皮緊張壓迫眼球,眼壓也會比較高
2.對眼壓的耐受性不同
每個人對眼壓的耐受性不同,早年我們一般以眼壓大於21mmHg為判斷有否青光眼的唯一標準。但是現今醫學界已發現,有的人眼壓大於25、26mmHg,追蹤半年至一年,由於視神經耐受性強,並沒有眼睛傷害的發生,只能稱之為「眼性高壓」;但有些人眼壓只有15~16 mmHg,卻發現眼底持續產生傷害,就反而要稱為「低壓性青光眼」。
迷思二/青光眼診斷只需量眼壓就好?
陳瑩山醫師表示,現今眼壓已不足以滿足我們篩檢青光眼的要件,病患眼壓高不一定是青光眼;眼壓低也不一定不是青光眼;若單以量測眼壓的高低來診斷有否青光眼,將會造成很多判斷上的盲點。一旦在檢查中發現有眼壓過高、過低的情況,都建議定期做眼科追蹤。
青光眼的診斷,除了眼壓的量測,另外還要配合眼底檢查發現視神經盤的傷害程度與視野檢查時有否視野缺損的情形。視神經盤解剖上就是視神經穿入鞏膜的地方,當青光眼眼壓升高時,視神經盤便是眼球壁上最脆弱最不能忍受眼壓的地方,當慢性眼壓對視神經造成傷害時,它的杯子自然變大,由於盤子的直徑是不會變化的,而杯子到底多大也說不清楚,所以臨床上我們就以杯盤比來評估杯子有否變大,當杯子變大,杯盤比比例升高時,就代表視神經受到眼壓的壓迫,而造成傷害。所以臨床上杯盤比變大,自然就會提醒醫師要做進一步的儀器檢查。
迷思三/青光眼治療只要降眼壓就好?
陳瑩山醫師表示,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是以藥物為主,主要是點降眼壓藥水或口服降眼壓藥,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保全現有視力及視野,避免其進一步惡化。另外有雷射治療與手術治療。一般均先用藥物、雷射控制,若不能完全控制時,再使用手術治療。
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分成兩種作用: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一種是促進房水排出。此外,由於雷射的發明,應用在眼科方面,已經使得很多在開刀房才能克服的問題,現在只要在門診應用雷射就可以解決。不同種類的青光眼有不同的雷射治療方式,包括雷射虹膜穿孔術與雷射虹膜整型術。
對於用藥物或雷射眼壓控制不佳,或對降眼壓藥物有不良反應之青光眼患者,醫師會考慮以手術介入控制。
6招預防青光眼
陳瑩山醫師也提醒,注意以下6個方法,有助預防青光眼找上門:
1.飲食均衡
飲食均衡對於預防青光眼很重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E和葉酸可以減少罹患青光眼的風險。
2.睡眠充足
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避免經常熬夜,維持睡眠充足。
3.注意睡姿
避免趴睡、墊高頭部,避免眼壓升高。
4.勿劇烈運動
不宜過度勞動、劇烈運動。宜從事輕柔運動,如散步、游泳、騎腳踏車、慢跑等有助降低眼壓。
5.避免情緒激動
日常多放鬆心情,不宜情緒激動,避免壓力荷爾蒙傷害到視神經。
6.喝水勿牛飲
慢慢喝水,並分少量多次飲用,勿一次大量喝水。
陳瑩山醫師提醒,青光眼會使視神經及視野受損,甚至有失明的風險。所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很重要。最後提醒青光眼患者必需在醫師指示下,定期回診檢查,以及使用藥物,持續追蹤眼壓變化與視神經狀態,避免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