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75年11月,是台灣的第4座國家公園,整座公園落於花蓮、台中及南投等3縣,範圍以立霧溪峽谷、中橫公路沿線及外圍山區為主。全區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中橫公路東段沿線為主體,並涵蓋南湖中央尖連峰、奇萊連峰、歡山群、太魯閣大山、清水斷崖、三棧流域。範圍東起清水斷崖,西迄合歡西峰,南及奇萊山主峰,北至南湖大山,面積達九萬二千公項。公園境內,由最高的南湖大山(標高3740公尺)到立霧溪出海口,地勢高低起伏大,具明顯的垂直溫差及氣候變化。其雄偉壯觀的景色,可稱得上是世界級的景點,而合歡山更讓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也能有賞雪之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中最讓人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方,就是太魯閣峽谷。一般乃泛指中橫公路從太魯閣至天祥這段將近20公里的峽谷路段。這裡經過億萬年前的板塊運動而形成的大理岩,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終形成幾乎垂直的U型峽谷。由東段太魯閣牌樓入口處一路西行,峽谷愈來愈窄,燕子口到慈母橋這段為太魯閣的精華區,公路不是鑿洞穿行,是由岩壁形成的「ㄈ」型路段,車輛行駛其間,真令人有「一線天」的感覺。沿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
太魯閣峽谷除了令人驚嘆的景緻之外,這裡的古道空間也蘊含了許多關於原住民的故事。早在二、三百年前,原居於中部靜觀和廬山的泰雅族人發生內鬨,後經由狩獵時發現中央山脈東邊的廣大原野,故而自濁水溪上流翻山越嶺來到立霧溪流域內的河階台地,並與當時的平埔族爭奪地盤後定居於此,散居於太魯閣峽谷的泰雅族部落多達79處,彼此靠著山區如蜘蛛網般的步道往來。隨著1914年日人入侵,泰雅族人始遷居平地,部分古道現今則演變成為健行賞景路線。
傳統的泰雅族人主要依靠農業維生,兼而從事狩獵、採集等活動,而文化上的成就,首推精巧的紡織技術。今天,太魯閣峽谷有許多泰雅族人的部落遺址,但大多數原住民已遷居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和卓溪鄉。暢遊太魯閣,除了沿著中橫公路欣賞峽谷風光外,不妨依自己的體力與時間,選擇從太管處利用過去原住民行走的古道所整治成大眾化腳程的登山健行步道,深入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