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臟位於人體右側腹部的位置,在右側乳頭的下方4~5公分左右。肝總是被認為是沉默的器官,肝臟本身對痛覺不敏感,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會明顯察覺到肝臟疼痛,因此若是出現右側腹部疼痛的情況就必須特別注意… 詳全文 >
-
病毒性肝炎目前常見的病毒性肝炎可分為A、B、C、D、E五型。A型與E型是經口傳染,在目前台灣環境衛生進步的情況下並不多見,而且它們也不會造成慢性肝炎,所以造成的問題較少。B、C、D型肝炎是經… 詳全文 >
-
原發性肝癌是肝臟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高。原發性肝癌係指在非由其他器官轉移的因素下,原自肝細胞發生的癌腫瘤,主要有肝細胞癌與膽管癌兩種,疾病肇因可能與肝硬化、B型肝炎,以及有毒物質(如:… 詳全文 >
-
黃疸主要是因為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導致。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有時若吃了過多含黃色素的食物,如芒果、木瓜、柳橙、胡蘿蔔等,也會使皮膚變黃,但… 詳全文 >
-
肝癌常合併肝硬化或肝臟功能不足而無法開刀,腫瘤超過10公分時,兩年存活率更不到兩成。質子治療是最先進的放射治療之一,利用「布拉格峰」物理特性,將能量集中於腫瘤,縮小腫瘤,並最大限度保護周邊正… 詳全文 >
-
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謝忱希醫師指出,NCCN(美國國家癌症網絡)與ASTRO(美國放射腫瘤學會)等國際指引,均建議SBRT可作為癌症無法手術或消融病灶的重要選擇。而SBRT結合免疫治療降低… 詳全文 >
-
腫瘤治療邁向精準新時代!臺北榮總影像診療部為因應精準醫療及微創介入治療需求,引進新式「複合式血管攝影X光機暨電腦斷層掃描儀(簡稱:複合式血管攝影暨CT)」,進行肝癌、腎癌、肺癌、骨癌等腫瘤消… 詳全文 >
-
肝癌仍是台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B肝是肝癌的風險因子,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包括:免疫活化期、免疫耐受期、不活動帶原期。台大醫院今19日公布與中研院合作B肝研究針對「不活動慢性B肝… 詳全文 >
-
脂肪肝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極容易被忽視,但一旦進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癌,後果將十分嚴重。根據2024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為恭醫… 詳全文 >
-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病人常無任何症狀,等到出現不適時,往往已屬肝癌中晚期,當肝臟腫瘤增大破裂,造成腹腔出血,針對這類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目前已經有能縮小腫瘤的放射治療(SBRT)可以選擇。台北… 詳全文 >
-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0,000人確診肝癌,7,700人因肝癌死亡,高居癌症發生率第三名及死亡率第二名。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陳泓達醫師表示,目前針對長者罹患多種慢性疾… 詳全文 >
-
肝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根據衛福部2023年統計,肝癌在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二。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李少武醫師指出,早期肝癌的治療選項包括手術切除及微創治療,如射頻消融術(RFA)或微波消融術… 詳全文 >
-
肝癌長年盤踞國人10大癌症榜中,而C型肝炎是主要風險之一,台灣宣示要提前在2025年消除C肝。而要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主動篩檢、積極治療是關鍵!國民健康署自109年起擴大提供45至79歲民眾… 詳全文 >
-
調查指出,台灣約每2至3個人就有1個人有脂肪肝,近年發現,有些病人的脂肪肝會演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營養師蔡怡瑄指出,脂肪肝可以逆轉,除了需要控制體重以外,建議平日可多補充維生素B… 詳全文 >
-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位居10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已經連續44年名列前2名,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皆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