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方性疾病,研究發現,罹患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小心大腸病變,尤其是可能有併發大腸癌風險!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 詳全文 >
-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潛血濃度越高者應儘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北醫大口腔醫學院陳立昇副… 詳全文 >
-
大腸癌罹患率高,罹患人次已連11年位居十大癌症前兩名,在確定診斷大腸癌後,大多數患者與家屬掛心術後是否能夠儘快恢復。針對此議題,國內許多醫院都引入了國際上知名的「術後加速康復(簡稱ERAS)… 詳全文 >
-
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更顯示,大腸癌持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每年有1萬6以上人口罹病,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更已連7年破6千人。中山醫院腸胃科吳… 詳全文 >
-
簡單直腸息肉可以在大腸鏡檢查時一併切除,而複雜的腫瘤或息肉就要透過腹腔鏡手術或傳統手術來處理,不過就必須連帶切除部分腸段並進行腸吻合,術後可能發生腸道癒合不良滲漏的風險。台北慈濟醫院陳莊偉醫… 詳全文 >
-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曾連續15年佔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病例數約1萬5千例。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表示,右… 詳全文 >
-
大便偶有出血以為是痔瘡,卻止不住,檢查竟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二期!但是得知的結果的患者卻納悶忍不住詢問:「為何去年的大腸鏡檢查都沒有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有5個因素可能會影響… 詳全文 >
-
一般只要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找出腺瘤性瘜肉並切除,就可以降低75-90%大腸癌的發生。但以王先生為例,連續兩年大腸鏡檢查都正常,但隔年再次檢查卻出現大腸癌,此種狀況稱為大腸間隔癌,意指上次… 詳全文 >
-
「醫師,我可以不要做大腸鏡檢查嗎?」許多人都視大腸鏡檢查為畏途,擔心疼痛不適,誤以為只要「接受糞便篩檢」就沒有問題了。事實不然,在台灣每20∼30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中,就有一個是大腸癌,兩… 詳全文 >
-
國健署最新公布103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第9年再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目前國健署提供50歲至74歲國民「糞便潛血檢查」,可篩出早期大腸癌降低死亡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醫師呼籲… 詳全文 >
-
藝人豬哥亮罹患大腸癌,再度引起大家對於大腸癌的高度關注。其中,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是有效預防大腸癌方法,但是,一般人做完大腸鏡後麻醉醒來,只聽到一兩句話:「正常」、「沒問題」,或「請回門診,… 詳全文 >
-
大腸有息肉,怎麼辦?北投健康康管理醫院副院長、內科專科醫師梁程超指出,大腸直腸癌是目前國內發生率第1、死亡率第3的癌症,不過大腸直腸癌有機會預防,除了飲食控制與避免肥胖外,若能透過定期篩檢,… 詳全文 >
-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接受大腸癌篩檢中的糞便潛血時,若出現陽性反應則有超過一半的人有瘜肉,其中每22個人就有1個人確診為大腸癌。在門診曾遇過一位65歲的陳伯伯身體一向健康,鮮少造訪醫療院所,… 詳全文 >
-
大腸鏡檢查是早期發現大腸癌徵兆的利器之一,但多數人因擔憂疼痛和麻醉風險而望之卻步,錯失早期發現和治療的良機。不過,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內視鏡室主任謝毓錫醫師研究發現以換水法取代傳統的充氣式大… 詳全文 >
-
大腸癌末期患者常面臨抗癌用藥副作用,以及是否要保留肛門的困擾。台北醫學大學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醫師指出,目前可考慮接受「基因定序模組檢測」,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化療、標靶藥,且對症下藥幫助延長…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