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2024年10月刊登於《神經學》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中年人未能好好管控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風險因素,以及欠缺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運動、飲食和睡眠等,未來罹患中風、失智或憂鬱的風險較高。… 詳全文 >
-
本週12月15日周日,國內規模最大的臺北馬拉松即將登場,然而低溫來襲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跑者及三高族群,務必做好保暖措施,並呼籲民眾在冬季運動時遵守「保暖、熱身、補水、調整… 詳全文 >
-
吞嚥困難是中風病患常見症狀,除此之外,如胃食道逆流、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頭頸部或消化道腫瘤及牙齒鬆動,亦可能造成類似症狀。唯有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才能正確診斷。臺北市立聯… 詳全文 >
-
中風後的患者會影響行動力,甚至語言功能也受損,目前中風復健已經有多項利器,包括:智能復健機器人、「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系統,助患者重拾行動力,以及語言能力!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李紹… 詳全文 >
-
說話含糊不清、肢體無力,不一定是中風,有可能是腦部藏膠質母細胞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今年9月就醫,當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 詳全文 >
-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失能比例達61.2%、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遠離中風7… 詳全文 >
-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依據衛福部及國健署資料,2022年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1.5%,2020年台灣約有14萬人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此數據在逐年增加之中。根據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 詳全文 >
-
全球每年數百萬人受到中風影響,彰基神經醫學部主任林志明指出,大眾若出現以下中風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劇烈頭痛、失去平衡…,應儘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提升良好預後的機會。尤其面臨即將來臨的秋… 詳全文 >
-
中風治療有新利器!除了經顱磁刺激(rTMS),為恭紀念醫院已開始使用高頻刺激術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方法,非侵入性、治療時間縮短,能幫助腦中風患者恢復大腦… 詳全文 >
-
如何透過日常飲食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上身,一向是許多人迫切知曉的議題。而近日,就有研究指出,每天吃蛋有助降低12%的中風風險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不過,雞蛋真有這麼神奇的作用嗎?這樣吃會不會有… 詳全文 >
-
經常跑馬拉松的國手運動員,中風意外找上門,令人猝不及防!被譽為「馬拉松之父」,今年68歲的盧瑞山秘書長,在今年4月一次運動過後出現無力、左手左腳都無法動彈、意識改變,所幸太太緊急將其送醫救治… 詳全文 >
-
失智症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近年來顯示失智症有年輕化的趨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黃怡臻醫師提醒,血管性失智症的病程呈現階梯式惡化。也就是說,病人的認知功能會在每次腦血管事件(如小中風… 詳全文 >
-
膽固醇過高不理會,長期下來會引爆一連串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為了降低膽固醇,許多人每天早上固定吃一碗燕麥降血脂,不過,網路卻流傳:「薏仁降膽固醇的效果,比燕麥更好」,究竟這則網路謠言是… 詳全文 >
-
睡眠呼吸障礙很常見,是僅次於失眠的睡眠疾患,由於是在睡眠中發生,所以大多患者都沒有自覺。臺中榮總呼吸障礙照護中心張開明主任指出,若長期忽略打鼾警訊不治療睡眠呼吸障礙,可能併發高血壓、中風等心… 詳全文 >
-
血脂高「油」膩膩,小心「堵」住血管變「窄路」,中風、心臟病危機四伏,有奪命風險!奇美醫療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盧翰生說明,高血脂儼然已成為現代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其中高血脂的問…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