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患者要把握三至六個月的復健黃金期,才能有助重拾生活!實證醫學搭配經顱磁刺激科技輔助復健,能提升復健治療效果!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陳弘洲醫師表示,中風治療的目… 詳全文 >
-
近日寒流來襲,疾管署最新資料顯示,自2024年10月進入流感季以來,已累計641例流感重症、132例死亡,皆為近5年同期最高。根據2019年在國際中風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感染流感後的15天… 詳全文 >
-
1名50多歲的洪小姐,忙於年前打掃整理家務,不久自覺左側肩頸肌肉痠痛、無力,特別是在上舉時,感到明顯角度受限,嚴重時甚至會牽連至前臂麻木,影響日常生活,擔心會不會是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 詳全文 >
-
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是指身體四肢的動脈因動脈硬化而變窄,導致血流減少,特別是腿部和手臂。這種病症不僅影響活動能力,還可能引發其他嚴重的… 詳全文 >
-
2024年即將邁入尾聲,聖誕節、跨年活動接踵而至,寒冷的冬季氣候使各地氣溫偏低,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歡慶佳節時應做好戶外保暖,由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齡長者及三高族群更應採取正確的… 詳全文 >
-
根據2024年10月刊登於《神經學》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中年人未能好好管控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等風險因素,以及欠缺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運動、飲食和睡眠等,未來罹患中風、失智或憂鬱的風險較高。… 詳全文 >
-
本週12月15日周日,國內規模最大的臺北馬拉松即將登場,然而低溫來襲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跑者及三高族群,務必做好保暖措施,並呼籲民眾在冬季運動時遵守「保暖、熱身、補水、調整… 詳全文 >
-
吞嚥困難是中風病患常見症狀,除此之外,如胃食道逆流、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頭頸部或消化道腫瘤及牙齒鬆動,亦可能造成類似症狀。唯有詳細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才能正確診斷。臺北市立聯… 詳全文 >
-
中風後的患者會影響行動力,甚至語言功能也受損,目前中風復健已經有多項利器,包括:智能復健機器人、「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系統,助患者重拾行動力,以及語言能力!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李紹… 詳全文 >
-
說話含糊不清、肢體無力,不一定是中風,有可能是腦部藏膠質母細胞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今年9月就醫,當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 詳全文 >
-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失能比例達61.2%、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遠離中風7… 詳全文 >
-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依據衛福部及國健署資料,2022年心房顫動的盛行率約為1.5%,2020年台灣約有14萬人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此數據在逐年增加之中。根據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 詳全文 >
-
全球每年數百萬人受到中風影響,彰基神經醫學部主任林志明指出,大眾若出現以下中風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劇烈頭痛、失去平衡…,應儘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提升良好預後的機會。尤其面臨即將來臨的秋… 詳全文 >
-
中風治療有新利器!除了經顱磁刺激(rTMS),為恭紀念醫院已開始使用高頻刺激術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方法,非侵入性、治療時間縮短,能幫助腦中風患者恢復大腦… 詳全文 >
-
如何透過日常飲食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上身,一向是許多人迫切知曉的議題。而近日,就有研究指出,每天吃蛋有助降低12%的中風風險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不過,雞蛋真有這麼神奇的作用嗎?這樣吃會不會有… 詳全文 >